夜蛾科是什么?

漏斗鱼

表单(图4-27)

图4-27棉夜蛾

1.成人2。彩蛋3。幼虫4。幼虫头5的正面。蛹6。受害形式

成虫体长23-26毫米,翼展49-51毫米。头和胸部为红橙色,中胸和后胸为赭色,脚为红橙色,飞节为灰褐色,腹部为灰褐色,腹面为橙色。前翅紫褐色,Cu1外缘凸起,后缘中部有弧形内凹口,相当深。前翅有隐约可见的波浪线,基部较浅,沿前缘有深褐色的鳞线,靠近翼尖处有短斜纹,沿中央室后部有深褐色的纵线。中央室外的M3、Cu1、Cu2基部为黑色,外侧线条明显为双线,从翅尖向Cu2内侧倾斜,棕色较厚,再向内侧倾斜。翼尖后方有一白斑,可分辨肾纹。外线沿弧内侧有一条深紫棕色条纹,从内侧室下角向后至后缘切开。后翅浅褐色,沿外缘和顶角呈褐色,边缘毛浅褐色。前后翅反面为粉橙色,前翅外缘为灰褐色,前缘略呈橙红色。卵呈扁圆形,宽0.76×0.6毫米,顶部略凸起,底部常以粘胶固定。乳黄色,蛋孔不明显。花冠分为5-6层,呈菊花花瓣状。第一层有6个花瓣。顶部有20多条纵边,一直延伸到底部。中间部分分叉,纵向边缘之间有横向网格。受精卵初产时乳白色,略带光泽。1-2天后,蛋表面颜色变成灰色,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幼虫蜕皮5次,6岁。1年龄长0.3cm,灰色,微透明。头是黄色的,特大号,每个节点都有刚毛。前胸背板灰褐色,摄食后体浅绿色,臀板深灰色。二龄体长0.8-1 cm,头部黄褐色,全身灰绿色,无刚毛。腹部1-3段有1对明显的小黑点。三龄体长1.2cm,头深灰色,略带绿色。腹部1-4段有明显黑点。腹部第二个黑点前有1对橙点;从胸段1到腹段3水平排列有1个细白点。四龄体长2-2.5厘米,灰黑色,各节上有明显的黑白斑点,体背隐约可见白色条纹。第二、三胸段有两个小黑点,第五腹段背面有两个小黑点。5龄体长3-3.5厘米,体淡红,瓣明显,背线白色。头上有1对橘色斑点,第六腹节背部有1对黑色斑点。6龄体长5-6厘米,体灰棕色或深棕色。靠近腹端两侧有一条白色大条纹,额头有明显的黑点,身上有小黑点和黄点,但头1对特别明显,夹杂着不明显的花纹。背线是黑色,瓣线和腹线也是黑色。胸盾和臀板是黄褐色的。阀门为椭圆形,阀屏为棕色,周围阀片为黑色。第八腹的节流阀比第七节稍大。胸足呈灰色,中后部胸足外侧有两个黑点。腹足呈深灰色,外侧有暗褐色斑点,趾钩呈暗褐色,左右腹足之间的腹面有明显的黑色斑点。1对腹足退化,第二对腹足更小,行动像尺蠖。蛹长约23mm,宽6.5mm,深褐色,腹背部1-8有密点,腹5-8腹面有疏点。腹端相对扁平,臀棘为6个角状突起,突起间有不规则的纵条纹。

生活历史和习惯

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橙区,每年发生四代。根据在浙江黄岩的观察,幼虫和成虫越冬,越冬代在6月中旬结束。第一代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第二代为7月上旬至9月下旬;第三代是12的8月中旬到2月初。室内饲养的成虫此时可以继续产卵。在湖北武昌以蛹和幼虫越冬。完成一代需要53-79天,其中成虫阶段为16-20天;卵期2-7天;幼虫期为18-24天;蛹期为13-32(表4-33)。

表4-33不同世代棉夜蛾的发育历期(湖北武昌)

斜纹夜蛾各阶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卵为65438±06.65438±04℃,32天;幼虫为65438±02.73℃,365438±08天;蛹的温度为24.65438±0℃,天数为665438±0天。

温度对斜纹夜蛾幼虫发育的影响:卵期在265438±0.65438±0℃时为7.8天,在26.44℃时为65438±0.8天;幼虫期在20.46℃时为44.65438±07天,在28.06℃时为65438±08.88天。蛹期在27.48℃为65438±07.8天,在30.365438±0℃为8.4天(表4-34)。

表4-34不同温度下(湖北武昌)棉夜蛾的发育历期

男女比例约为1: 1。大多数成虫在夜间交配,交配时间长达1小时25分钟。产卵前期为6-11天,平均8天。平均每只雌性产卵100-593粒。成虫产卵时对生态环境有很强的选择性。在果园附近背风向阳的环境中,粉防己单独生长的田埂和梯壁上有许多卵。卵多散在粉防己的上部叶或嫩茎上。

刚孵出的幼体从蛋壳上侧咬出一个小洞,露出头部摆动,约40-60秒后离开蛋壳。再过30分钟,蛋壳就会被咬破,只剩下几块碎片。然后以粉防己为食。快速移动,有旋转下垂的习惯。蜕皮前,各龄幼虫头部明显变小,身体挺直,不吃不动。开始脱离头部关节,表皮脱落后头壳脱落。蜕皮完成后,皮肤被吃光,只剩下头壳。一龄幼虫多以粉防己的尖叶为食,呈网状进食。3龄后,它向植株下方移动,将叶片边缘吃成不规则刻痕,甚至吃光整片叶片。多在夜间取食,白天安静地卧于粉防己叶下部或周围杂草、缝隙等阴凉处。老熟幼虫在粉防己基部附近的草丛中组成叶片并形成薄茧化蛹。由于老熟幼虫的体色与枯枝相近,不易被人发现。目前仅发现粉防己为幼虫寄主,因此桔区夜蛾科危害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粉防己植物的分布密切相关。

成年人喜欢吃好水果。它们的口器顶端尖锐,角质化,深褐色,末端有10多个角质倒刺,呈梅花状排列。口管居中,与末端相连,内缘有稀疏的中长刺,外缘有浓密的刚毛,呈锯齿状。茎段髁突发育良好,额区较宽。与头部内部结构密切相关。以健康水果为食的吸果蛾触手强壮,前臂常弯曲成拱形。有大面积的生肌。喙牵引肌、头收肌和腹肌发达。在受到伤害之前,试着在水果上来回爬行。觅食点选定后,伸出口器上下钻锯,产生吸孔,吸出果汁。受损的果肉呈海绵状,失水、腐烂、脱落。

武昌全年出现4次危害高峰。1高峰出现在5月中旬,对枇杷危害较大。第二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危害早熟梨和苹果;第三次在8月下旬,为害中晚熟梨和苹果;第四次是月末到10中期,对柑橘有害。这个峰值多出现在气温20℃以上的年份,一般年份没有明显的峰值。5月上旬至11月上旬,损害期约为180天。

成虫羽化后,需要取食和补充营养,才能完成性成熟,进入正常交配和产卵,进行繁殖。因此,同时种植多种果树的地区为每一代成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从而增加了产卵量,提高了生殖系数,加重了危害。成虫的数量与危害的严重程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幼虫寄主植物粉防己的存在和密度有关。一般在多雨年份,粉防己生长旺盛,幼虫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该虫的繁殖和危害。农业活动和桔园所在的地理环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粉防己的生长和数量,从而影响该虫的发生和危害。

成虫趋化性强,喜欢香气和甜味。品质越好,果实成熟越早,受害越严重。柑橘品种中,早熟龟美、脐橙、兴金、宫川受害最重。金水2号、二宫白、黄冠对梨危害严重。早熟的傅宏、黄葵和朱光以及中熟的金帅严重危害苹果。只有品种成熟期遇上吸果蛾高峰期,才能造成危害。反之,质量再好,受害者也会轻。

黑光可诱杀成虫,7月上旬至9月上旬为点灯高峰期,其余时间数量较少,十天内最多诱蛾102只。雄蛾趋光性强,雌蛾趋光性弱。lamp诱导的雌雄比例为1:1.3-1:8.16。

昆虫在黄昏时陆续飞入花园,外围和梯墙外的树木受损严重。密植的封闭花园轻微受损。入园后选择喜欢的食物种类,绕果飞行后停留在果面,伸出口器,探索适合的取食部位吸汁。吸烟时,复眼发出红光,触角不停摆动。通常间断进食。喜欢短距离移动。受到打扰很容易飞走。但选好喂食地点后,可以在一个地方喂食1小时以上,最长4小时,即使稍有惊扰也不会飞走。离开公园的时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危害落叶类水果时,由于气温较高,可危害一整夜,直到天亮才飞出果园。21时至凌晨4时,昆虫种群数量相对稳定,4时后明显下降,5时消失。进入园内危害柑橘时,20点前虫口多,22点后气温下降时再飞走。10月下旬气温降至65,438+065,438+00℃左右时,即使有成熟未切开的橙子,也很少受到夜蛾科的危害。

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很高。4月初萌发后,粉防己陆续出现,高峰期集中在7、8、9月。百虫数量达到28只,10个月后种群急剧下降。如果10月份温度不低于118℃,仍有部分幼虫出现。4-5龄幼虫在5-8℃下30天不进食,不死亡。在-6℃保存7天后全部死亡。因此,冬季低温是导致幼虫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越冬幼虫很难存活,但第二年的伤害很轻。相反,如果地区和年份冬季温暖,越冬幼虫存活率高,第二年发生危害更大。因此,该虫已在浙江、湖北、湖南、四川、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造成严重危害。

捕食性天敌包括蜘蛛。寄生细菌包括球孢白僵菌、细菌和病毒,但寄生率较低,均在65438±0%以下。此外,蛹的寄生天敌还有胡蜂、寄生蝇等。松毛虫赤眼蜂是卵期寄生蜂,部分地区寄生率高达80%。

防治方法

1.生态控制

药物杀死幼虫的宿主,切断食物链,消灭幼虫。用除草剂杀甲1号涂茎(季芳)或喷洒杀甲2号可获得良好的根除效果。施药时要注意果园周围一公里范围内的千金藤铲除;必须连续应用3-4年;应选择合适的涂覆周期和喷涂时间。在湖北省五常果区,落叶果树最好在5月初至5月底开始。粉防己茎较嫩,涂后易复发。五月,粉防己茎纤维化,有利于药物的内部吸收和传导,杀死根部。太晚幼虫已化蛹羽化,影响防治效果。柑橘园应该在六月底前完工。重点涂抹茎基和老茎,施药时最好从基向上延伸15-30cm,不漏株,并随时复查。如发现重复或遗漏,应及时补充。在杂草丛生、不方便施药的地方,使用贾珍剂2号喷雾为宜,但一定要安全,避免接触作物,以免药害。还可以种植粉防己诱捕园,引诱成虫产卵,重点消灭卵和幼虫。橘子园周围种着香蕉,6月香蕉陆续开花-10。吸果蛾被引诱到芭蕉花上吸蜜汁,平均每20穗芭蕉花14只成虫,最多51只,而柑橘类水果(温州蜜柑)很少被杀死,很少落果。从芭蕉花上诱捕的吸果蛾有20多种,其中约40%是夜蛾科,20%是夜蛾科,40%是吸坏果实的其他种类。

2.物理预防和控制

橘园外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特别是6月下旬至9月上旬有供电的地区,可以减少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