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定制卡通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灯笼、赏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持续了很长时间。中秋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珍贵文化遗产,满月是人们团聚的标志,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寄托,希望丰收和幸福。

中秋节是古代崇拜天象的遗迹——敬月习俗。在秋分时节,它是一个古老的“中秋节”,而中秋节则源于传统的“中秋节”。在传统文化中,月亮和太阳是一样的,这两个交替的天体成为祖先崇拜的对象。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国人祭月习俗的遗留和衍生。向月亮献祭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习俗。其实是中国古代一些地方的古人对“月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据考证,“中秋节”最初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这一天。然而,因为每年夏历八月的日子都不一样,所以不一定会有满月。后来“中秋节”从秋分转移到了夏历(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等民俗,流传至今,延续时间很长。

习俗

去月球

在中秋节的晚上,还有一个特殊的活动叫做“走月亮”。在皎洁的月光下,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头,或秦淮河上缺船,或上楼看月华,有说有笑。明代南京有望月楼、戏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望月楼,都是游客“走月”赏月的景点。中秋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称之为“月上漫步”。吴有走月三桥的习俗,即在月光下旅行,至少要走过三座桥(见《贾青录》卷八)。上海也有这种习俗(见余友生《海疆冶金游记》)。所谓三桥,明显是都市的味道。

祭月

祭月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代有“秋暮暮月”的习俗。夕月,即拜月神。自古以来,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人们有在中秋节晚上崇拜月亮神(月母和月光)的习俗。在拜月,一个大香案被搭起,祭品包括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和葡萄。月下,把“月神”牌位对着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祈福。祭月赏月缅怀,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祭月作为中秋节的重要仪式之一,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并逐渐演变成一种赏月、赞美月亮的民间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圆,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主要形式。

欣赏明亮的满月

赏月习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享乐。据说这一夜月亮离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自古就有饮酒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将来回婆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幸福和好运。文字记载显示,民间中秋活动始于魏晋,但并未成为习俗。在唐代,在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许多诗人在他们的杰作中写下了关于月亮的诗。

伸手摘月亮

追月也是中秋节的一个习俗。所谓“追月”,就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热闹还没完。于是第二天晚上,很多人邀请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取名“追月”。据阿清陈子厚《岭南杂记》序:“粤中好人八月聚十六夜,待酒菜赏月,谓之追月。”

乞求月亮并照耀它。

在旧社会,东莞的一些妇女相信“月老是媒人”。任何一个家里有成年男女但没有如意郎君的人,都可以在中秋之夜,在月下焚香点烛,求月老撮合。据传说,中秋节晚上安静的月光可以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中秋节月夜,一些结婚已久的不孕妇女会外出沐浴月光,希望早点生孩子,这就是所谓的“依月”。

观潮

中秋节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知道玉兔很圆,九月已霜寒。”传达的信息是门应该关闭,夜潮将留在月球上。“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观潮》这首诗。古代在浙江,中秋节除了赏月,观潮是另一项中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