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穹顶建筑?
祭坛的周长是534米,高度是5米。
2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的柱数和台阶数为阳(也称“天”,即九的倍数),象征“九五”。
祭坛表面是用艾叶青石建造的。
除了中央的石头是圆的,祭坛的外圈都是扇形的,数字也是正的。
每层都有汉白玉栅栏柱,都是9的倍数。
顶楼中央的圆形石板被称为太阳石或天心石。当站在上面大喊或敲打时,声波会被附近的栅栏反射,形成显著的回声。
在中国古代,单数叫做正数,偶数叫做负数。
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意为最高最大的天体,称为“天”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的极点,表示最高到最大,皇帝是天子,也是最高到最大,所以整个球球坛都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
球球圣坛的栏杆、柱子和台阶的数量到处都是9或9的倍数。
顶圆板岩外层是扇形石,有9层。
最里层9块石头,每向外一层增加9块石头,中下层也是如此。
三层栏杆数量为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共360天。
三层坛面的总直径为45英尺,不仅是9的倍数,还寓意着“九五”之意
球球祭坛外面有两面墙,有一个内圈和一个外圈,两边各有一个星形门。
西南角预计有三个灯台(南北只剩两个),东南角有柴炉、坑、燃炉、役桌。
祭坛东侧还有神库、神厨、祭祀亭、祭祀器皿库、乐器库、棕楼库等附属建筑。
帝国圆顶的北面是帝国圆顶。帝国穹顶庭院位于外穹顶的北侧,有一面圆形的墙朝南。南面有三扇玻璃门。主要建筑有帝国穹顶和东西附殿,是祭台和敬神的地方。
祭天用的祭台都存放在这里。
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原名太庙。十七年(1538),改名御金库。
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为单檐金字塔形屋顶建筑,屋顶镀金,屋顶铺蓝色琉璃瓦,象征蓝天。
主厅的直径是15
6米,身高19
02米,八根金柱八根檐柱* * *,一个巨大的寺庙屋顶,三层天棚沉箱层层汇集,结构精巧。
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成的圆形石台,供奉着“天神”的牌位,左右各享皇帝祖先的牌位。
正殿各有厅堂,供奉着日月星辰云雨雷电等神灵的牌位。
整个寺庙看起来像一个圆形的亭子,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山的基座上,2米多高,周围有石头护栏。
此外,在从皇宫正面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从北到南的三块石板被称为三阴石。
当皇穹宇门窗紧闭,附近无障碍物时,站在第一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一种回声;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两个回声;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你能听到三个回声。
回音壁是帝国拱顶的墙壁
墙壁高度3
72米,厚度0
9米,直径61
5米,周长193
2米
墙是地面砖砌的,墙上贴着蓝色琉璃瓦。
栅栏的弧度很有规律,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声波的折射也很有规律。
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大厅后面贴着墙,一个人对着北面的墙说话,声波就会继续沿着墙折射,到达一两百米的另一端。声音再小,也能让对方听得清清楚楚,声音绵长,很有意思,给人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所以它被称为“回音壁”
祈年殿祈年殿位于天坛北面,又称谷祷,旧称大祷殿、大享乐殿。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是天坛最早的建筑。
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后,改名为祈年殿。
光绪十五年(1889),毁于雷火,几年后重建如初。
目前,祈年殿是一座直径为32的建筑。
72米圆形建筑,顶青瓦镀金金字塔形屋顶,三重檐,层层收藏,总高38米。
祈年殿的座位是一个圆形的祈年谷祭坛,高6米,三层,气势磅礴。
祭坛四周有矮墙,东南角设柴炉、土堆、燃炉、役桌。
在祭坛的北部,有黄干大厅,它有五个房间宽。本来是放祖宗牌位的,后来搬到祠堂了。
祭坛旁有祈年门、神库、神厨、祭祀亭、祭祀道、长廊等附属建筑。
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一块七星石,放置于嘉靖年间。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
皇帝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这是一个圆形大厅,有三重屋檐,覆盖着镀金屋顶。大厅的屋檐是深蓝色的,铺着蓝色的琉璃瓦,因为天空是蓝色的,象征着天空。
祈年殿的建筑精妙之处在于,祈年殿由28根楠木柱和36根相互连接的桌椽支撑,相互连接。
这些大柱子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间的四根柱子叫田童柱,代表四季;中间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点;二十四节气用中层和外层相加表示;三层加起来28,代表28颗星;列顶加八子列,代表三十六天;宝顶下的雷公柱,代表着皇帝统一全国。
它的附属建筑包括皇宫、祈年门、神库、神厨、祭祀亭、柴炉、棺材坑、服务平台、祭祀道路和72条长走廊。
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一块七星石,石上刻有山形云纹,置明嘉靖年间。
这个大厅坐落在一个圆形汉白玉基座上,面积超过5900平方米。基座分三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刻的白色大理石栏杆。
这个平台和主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
当游客走出祈年殿的大门,向南望去,他们会看到笔直的隧道,一直向南延伸。玄关一路沉甸甸的,越走越远,无边无际,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
难怪一位法国建筑专家在参观天坛后说:摩天大楼比祈年殿高得多,却没有祈年殿高大深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
此殿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遭雷击烧毁。据说当时大厅的柱子是用瑞香科的材料做的,燃烧时,几里外都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
第二年,皇帝召集大臣讨论重建祈年殿的问题。
由于找不到图案,主管国家建设事务的工业部召集了曾参与修复祈年殿的工匠,让他们在施工前根据记忆和口述制作图案。
所以现在的祈年殿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但基本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仍保留了明朝的样子。
祈年殿内,天花板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上画着金字。
寺庙的中央有一个扁平的圆形大理石。石头表面的图案是天然的龙凤图案。一龙牵一凤,为“龙凤石”,即“龙凤呈祥”
相传这块石头上只有一只凤凰的图案,但庙顶的藻井里只有一只雕龙。年纪大了以后,龙凤有了灵感,金龙经常飞下来找凤凰石上的凤凰取乐。
没想到有一天,遇到了嘉靖皇帝,在石头上跪拜。金龙没有时间飞回来。它和石头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在巨石里,再也出不来了。从此变成了一深一浅的龙凤石。
1889年祈年殿被烧的时候,这块龙凤石被火熏着烧了一天一夜。石头虽然没有被烧成碎片,但是龙纹被烧成了浅黑色,凤纹模糊不清。
祈年殿前,东有九殿,西有九殿,称为东盖和Xi盖,是收藏神位牌位的仓库。
明代祭天时,除了祭神外,还要祭祖皇族朱的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五大山脉、五小山脉五镇、四海(江湖)四渎、风暴、山川、传统道教等神和历代帝王。
1420年,明朝永乐十四年,朱迪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天坛。
这座巨大的天坛位于紫禁城的南部。
或许和那个时候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今天,程楠仍然是一个相对不发达的地区。
由于后崇拜时代的发展,程楠很少有用来遮天的高楼了。即使从长安街中心往南走,也能看到祈年殿镀金的宝蓝色玻璃屋顶,或者绵延数公里的简易灰色砖墙的一角。
北方的园林没有江南建造的园林精致典雅。它们大多是宏大的叙事,动辄覆盖数百公顷。
有一种说法是天坛的设计者担心天坛是祭天的地方。由于皇帝自称天子,“神”的住所自然比“天子”的住所大,所以天坛的面积是故宫的两倍。
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顾忌,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铺着深蓝色的琉璃瓦,不敢用属于皇家园林的明黄色琉璃瓦。在一年一度的祭天仪式之前,皇帝必须去单笔桥东侧的专门服务台,将黄袍临时换成蓝袍,以表达他对天的虔诚敬畏和崇拜。
这个节日在这里延续了上百年,直到上世纪1914,历史上有国贼之称的袁世凯当了皇帝,大张旗鼓地再次上演,才正式落下帷幕。
天坛北、南、东、西各有一门,其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
对于赶时间的游客来说,最好从南门开始。
从南门进入花园,我们依次去邱欢祭坛。这座献给天坛的几何造型建筑充满了别出心裁的技艺。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汉白玉石块都是九的倍数,象征着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神牌位的地方,形似祈年殿。在皇穹宇外面,有一个圆形的砖地墙,门朝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回音壁。
尽量用合适的方式在回音壁里呼应。如果你和两个人一起旅行,他们应该站在朝北的东大厅和西大厅里听对方说话。
在回音壁的北部,有祈年殿和干皇帝殿,这是北端的重要建筑,它们由一座宽阔的桥连接。
在天高云淡的深秋,我们走出祈年殿的大门,沿着这条300米长的笔直过道向南望去。玄关沉甸甸的,越往远处看,世界似乎越是雄伟,越是无穷无尽,让人不得不赞叹当年设计建筑的手法和灵感。
天坛东侧还有其他建筑和历史遗迹,如游廊、神厨、祭祀亭和西门翟宫。
尤其是斋宫,因为它是皇帝大典前沐浴烧香的地方,不像天坛的其他建筑那样宏伟崇高。
暮春时节,翟宫内外两条护城河的河池长满了紫色的沙参,榆树叶梅的华丽枝桠掩映在红墙顶上垂下的绿色琉璃瓦搭建的厚重回廊房屋和小月门里,透露着庭院深深的人文气息。
很难想象八国联军怎么可能在当时没有任何影响的情况下,把盟军总部设在如此安静纯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