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介绍纳西族的导游词!!!
西周时期,纳西族的祖先在今天的陕西和甘肃建立了狗戎国,首都在静宁县(今天的荣威镇)。据文献记载,纳西族的祖先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古老的游牧民族。早在炎黄时期,狗戎国就是炎黄部落的敌人。《后汉书》中有记载:“昔高辛家有狗之骄,皇帝深受其害,而不征讨。”高辛是黄帝的曾孙,姚笛的父亲。[1]
从秦汉到魏晋,纳西族先后迁徙到大渡河和雅砻江流域,以游牧和畜牧业为主。
东汉时期,纳西族的祖先在四川建立了白狼国,包括今天四川雅砻江以西的白宇县,并与雅砻江以东的牦牛国相邻。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白狼国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国家,在中原地区与汉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到东方汉明帝时,“白狼等国,一百三十多万户,六百多万口,举贡。”[2]
唐朝时,部分纳西族先民沿雅砻江南下,到达丽江。后来又派兵南下,建立了洱海东部的第一个政权——月岩圣旨。史书上说,越是分析圣旨,“地广兵壮,为南诏之讳”。南诏被破坏没多久,纳西族先民南下的脚步就停止了。
唐初,纳西族先民在云南省巍山县、漾濞彝族自治县北部建立了政权——勐碧召。
此后,纳西族先民重返金沙江中游。500多年来,它在唐朝、南诏、吐蕃三大势力的夹缝中挣扎求存。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纳西族深沉、坚韧、灵活的民族性格。同时,纳西文化受到这三大文化圈的滋润,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源于此。到了宋代,纳西族先民的政治环境有所改善:北方吐蕃王朝分崩离析;南诏也陷入混乱;东方的宋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不力,无力经营西南。“所以自南诏以来,大理不能有任何疆域,吐蕃不能来,宋也弃其地,成为欧陀之界,长达三百五十年。”纳西族因此获得了难得的独立发展的机会。随着社会经济生产的充分发展(农耕文明取代了半农半牧的生产状态),政治上分散的部落逐渐统一;东巴文化体系逐渐宏大完善。
清朝以后,幕府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原因是西藏再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统治的版图,使丽江失去了作为“西南藩篱”的政治区位优势,木图斯控制的庄园主经济逐渐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因素。1723,丽江实行“退地还溪”政策。之后穆土司一蹶不振,得益于丽江的经济,丽江的地主经济发展迅速。手工业逐渐兴盛,丽江古城格局终于成型。殉情现象大范围传播,丽江被外地人称为“殉情之都”。
鸦片战争后,纳西地区也进入了社会动荡时期,尤其是丽江人俗称的“十八年乱世”。清咸丰、同治年间,大理杜文秀起义涉及丽江,历时18年,丽江损失惨重。张兴元先生的《丽江简史》载:“道光年间(1821-1850),共有6405户,男女大小为3128276光绪朝户,男女大小为45438+052。
纳西族的传承
456、与道光朝相比,户口数量减少了五分之四,人口减少了八分之一。汉朝杀人的残忍也是出了名的。"
辛亥革命期间,纳西族人民积极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参加护国运动等反帝反封建运动。400多名纳西族人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因为当时大陆交通线被日军切断,后期缅甸沦陷,中国的陆路交通线只有昆明-大理-丽江-拉萨-尼泊尔-印度。丽江成为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其商业,文化和教育繁荣。
7月1949,丽江和平解放。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于1961。1996,丽江发生7级地震,3200多人遇难,经济损失45亿元。1997 12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命名为“世界自然遗产”,同年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03年7月1,丽江由地改市,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古城区。
[3]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古城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四川的未夕、中甸(今香格里拉)、宁蒗、德钦、延边、盐源、木里和西藏的志康。
"李军从来不喜欢在山城到处种树种花."丽江男人一生有三件大事:盖房子、娶媳妇、晒太阳。丽江男人有一个特殊的爱好,种花,养鸟,写字,画画,打麻将。男人擅长医院里的一切活动。此外,他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坐客,而纳西族妇女只能在大年初一睡一天。从“潘集美”到“阿奈”,眨眼就只有两个字“勤劳”。纳西族妇女从早到晚干活,从体力劳动到小生意,从清理田地到杀猪,从缝制衣服到生火做饭,个个都像仙女一样,而男人则无所事事。纳西族的文人那么多,不能说纳西族妇女孕育了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人善于学习,这一点在古城的民居建筑中也能体现出来。古城内的民居建筑在广泛吸收汉、藏、白族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将其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融入其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纳西特色的建筑风格,如三室一照壁、四进五天井、前后院、几院合一等。,并在门楼的设置、前廊、天井的铺砌、六合门及其装饰上形成浓厚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如果问四合院哪个部分最有特色,那就是大厅的六合门和六合门上的窗芯——“四季博古”。虽然这些也是学习汉、藏、白等民族文化的结果。但现在没有纳西族这样的民族,家家必有六合门和“四季博古”。你看,这六合门可拆装,方便灵活。门一开,就是一扇窗。通常只开中间两扇门。如果家里红白客人多,走路不方便,六个门都可以去掉。六合门上刻的窗芯叫“四季博古”。作文用名花、奇花、吉祥鸟兽、美丽典故,寄托了纳西族人民四季吉祥、生活幸福、耕读传家的美好愿望。大家可以看到,这六个门都有各自的图案,分别是“同春松鹤”、“春”、“寿”、“喜鹊争梅”、“冬”、“福”、“鹰立菊丛”、“秋”、“福”、“白鹭荷花”、“夏”。
丽江的纳西族一直很重视崇尚文学,很多人擅长诗歌、钢琴、书法、绘画。在古城丰富多彩的节日中,由业余民间歌舞和地方戏曲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其中,《白沙Xi乐》是一部集唱、舞、乐于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组曲,被誉为“音乐活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乐》取材于古代道教音乐,保留了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歌词的韵部。丽江纳西古乐受邀在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由于乐队成员多为年过古稀的老人,因此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纳西族先民以其巨大的智慧,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辉煌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是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记录方式,伴随着纳西族漫长的历史而逐渐形成和演变的一种活态文化。它形成于唐宋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的原始宗教,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相信万物有灵论是多神教。东巴是一种象形的象形文字,既有表意部分,也有表音部分。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字,但文字极其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感情,也能描写复杂的事物,写诗写文章。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活的象形文字”。有超过20,000卷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存下来的经文。浩繁的典籍内容丰富。涵盖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堪称纳西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数百年来,东巴文化以其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一直吸引着众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研究翻译和鉴赏。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和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洪武时期,这种音乐在公元1368年后陆续传到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早已是绝唱,但在丽江自传体后才广为流传。这种美妙的声音在农村和小城镇随处可见。至今仍保存着22首纳西古乐,其中一些融入了纳西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的活化石”、“和平之声”、“仙乐之声”。听纳西古乐,让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天地间只应几声”的意境。
经过近20年的推广和宣传,纳西古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1995大雁古乐社访英引起轰动。1997在2月的香港艺术节上获得高度评价。1998在被誉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堂的北京音乐厅的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受挪威国王邀请,在挪威国庆节盛大演出,后赴法国、比利时、瑞典、台湾省、美国等地演出。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灿烂辉煌,日益受到世人的认可和青睐。
举世闻名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其周边15座寺庙。这些明清壁画的特点是多种宗教和教派并存。现存于丽江白沙村大保吉宫的大型壁画《如来生生不息》,汇集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数百尊佛像,体现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色。
至今,丽江地区流传着一种象形文字“东巴”。这种纳西族祖先用来记录东巴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目前,中国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东巴经典古籍两万余册,记录了纳西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名为《措莫》的东巴舞谱收录了数十种古代乐舞,是极为难得的珍贵文献。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的东巴经,对研究纳西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