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最初是如何将一天设定为24小时的?

最佳答案——1年前由选民选出。

昼夜的自然循环,四季的更替等等,是人类最早确立的时间概念。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人们需要根据时间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逐渐利用日影运动、燃料燃烧和物质流动的原理,制造出早期的计时工具。

圭表是中国人最早创造的利用太阳影子运动规律来测量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长度的天文仪器。所谓“表”,就是直立在平地上的杆子或石柱。汉代以后改为铜制。“圭”是一把横卧在与表垂直的南北方向的尺子。汉代以后,用石头或铜制成,它们共同组成了“圭表”。用标准表测量太阳一天中随视运动的面影长度变化。正午时分,桌子的影子最短,落在“桂”面上,指向北方。一个回归年的长短,可以从正午的面影长短变化的周期来确定,可以算出“二十四气”。后来几经改进,为了防止影子落到鬼域之外,人们在鬼域的另一端设置了一个相对较短的“小表”,相当于鬼域的延伸,称为“李贵”。冬天的阴影可以反映在李贵。

日晷是在标准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计时器,可以更精确地测量不同时间的时间。日晷有固定的臂或针,还有刻有数字和刻度的圆盘。把圆盘分成很多部分,观察影子投在圆盘上的位置,可以区分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可以精确到分钟(15分钟)。

如果把标准和日晷结合起来,就成了既能测节气又能测时间的“太阳日晷”。古代人也用某些物质的流动现象来度量时间,比如从漏的容器或漏的壶里流出的水量。

在中国古代,雕漏是在竹木雕箭上,根据它们在水上昼夜起伏的长短,雕成100个空格,每个空格为一个瞬间,故称“百遍”。自西汉以来,一直用12小时来表示一昼夜的变化,今天每个小时为2小时。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卫、申、酉、戌、亥)命名。从晚上11点到孩子的时间,从1点到3点到小丑的时间,等等。

古埃及人说昼夜的变化,白天是10小时,晚上是12小时。由于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不一。后来昼夜的变化平均分为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这种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时间计量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