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怎么来的?

起源

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重耳被流放。他在路上又累又饿。他从大腿上切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汤。重耳得知后非常感激。晋文公即位时,忘了褒扬大臣,介休却不要名利,住在绵山。重耳后悔了,烧了绵山去找它。事后,他发现解推背着母亲死在了一片枯萎的柳霞中,并留下遗言:“愿你师父永远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爬山祭奠,柳树居然复活了,于是给老柳树冠以“清明柳”的称号,并把寒食后的一天作为清明节。

清明节在公历4月5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它也被称为行走节,三月节,祖先节,清明节,鬼节等。它与7月15日的中秋节和10月1日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的“鬼节”。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