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满而无大满。原因是什么?
“小满节气”不仅与北方的麦麸圆润有关,还与南方雨水充沛有关。眼下,我国北方冬小麦夏播作物进入灌浆期,种子逐渐变圆,到了收获种子的时候了。在南方,俗话说“小节气满,江河满”。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江南的江河、河流、湖泊的水流量通常是充沛的。否则就意味着赶上干旱少雨。所以,这里的“满”字,是指更多的沉淀。小满时节是农忙时节。这时,蚕逐渐结茧,这意味着养蚕技术人员不得不忙于缫丝。《贾青录》中提到:“小满节气初来,蚕女煮茧,治车缫丝,实日夜操。”
二十四节气中,有微暑,也有微暑与之相配。有小寒节气,有小寒。但是,小满节气并不“满”。民俗学权威专家张延表示,大寒、小寒、小暑都在寒冷和极热的时间范围内,因为寒热持续时间长,相当于两个节日,大家又恰好在猫冬夏度过夏天,所以没有主题活动,所以分为两个节日。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小和大往往是搭配的。
有小暑,有小雪,有小寒,有小寒,但是只有小节气没有大节气。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古人哲学智慧的体现,并不贪婪。“小而不漏”是指成熟之前房间里会有空间,符合国人的理想。也有民俗学权威专家表示,春播和收获期农活忙,节日特点鲜明,没有必要命名两个大小相同的节日。在中国古代,人们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意为四季,包括春分、寒露、微暑、冬至日,四季的循环一目了然。在不同季节的节日中间,也会出现回归的情况,比如“立春”和“立秋”相互对应,“小夏”匹配“冬季至日”。
其实,说到以“孝”和“大”命名的节日,邻近对应更为直接——有“孝”的地方,必然有《易经》所指的“大”。比如小夏后有小夏,小寒节气后有小寒。但是,过了一个小的全节气,就不是“全”了,而是“芒”了。其实,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节气”和“芒种”在用词上是不匹配的,即在所有节气中,用词和意义是最不即时表达的。二十四节气中,大部分是根据气候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命名的,只有“小满节气”和“芒种”是唯一的,也是最难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