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来源是什么?
在流放途中,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已经几天几夜没吃东西也没好好休息了。他又累又饿,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身边的随从找不到食物,大家都急得不得了。
在这关键时刻,大臣解推独自去了一个僻静的地方。他拿起一把锋利的刀,从腿上割下一块肉,做成肉汤给重耳吃。一碗热汤下肚,重耳渐渐醒了。他发现介子推的腿上流着血,得知这块肉是从介子推腿上割下来的,深受感动。他心想,以后要发达,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转眼19年过去了,重耳成了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大名鼎鼎的晋文公。晋文公奖赏了当年陪伴他流亡的英雄,却忘了介子推。他周围的许多人都热衷于介子,并让他去晋文公领赏。但是介子推一生淡泊名利,他看不起居功的人。于是我收拾行李,带上母亲,悄悄出发去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后后悔了,他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出山。然而绵山方圆数百里,山高路远,丛林茂密。此外,介子推故意远离晋文公,所以很难找到人。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方案,从三面释放火烧山,只留一条通道,把介子逼出大山。
晋文公觉得这个方法可以试试,就命人放火烧绵山,但还是不见介子推。火灭了,人们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被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原来介子宁死也不出去接受名利。当晋文公看到这一幕时,他不禁难过起来。他哭了起来。
人们在埋葬介休的尸体时,从身后的柳树洞里发现了一条裙子,上面写着:“愿主人永远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带领一百名文武百官爬上一座山,祭奠介休。他们发现去年被烧死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晋文公将这棵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的主要习俗:
清明节,04-06公历,祭扫清(清明节祭祖)的活动通常是清明节的前10天到后10天,有的地方祭扫清的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一年八大节日”之一。
作为一个节日,明朝不同于纯节气。节气是物候变化和季节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精神信仰和风俗礼仪。祖先信仰和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和家庭伦理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一种文化表达,是感谢祖先、亲近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节扫墓祭祖的习俗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礼仪和习俗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