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州的冬夜像除夕?

苏州人有“冬至日大如年”之称,就是特别重视这个节日。节日前,亲戚朋友带着食物送礼,提着篮子和檐箱,摆满了马路,这就是所谓的冬季至日盘。节日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冬季至日之夜,全家人团聚吃冬季至日晚餐。任何已婚妇女都必须回到丈夫的家庭。如果她待在父母家,那就是“十饭九空”了。南瓜不要放在家里过夜,一定要放在露天的屋顶上,不然会被摧残的。晚上开饭前祭祖,祭祖的菜一定要在锅里煮,不然记忆力差。晚餐的菜肴特别丰富。有钱人最少八个锅一个暖锅,外加全鸡全鸭大鲱鱼红烧蹄子。如果一家人出门,也会放一副碗筷。各种菜名都有吉祥的名字。鸡蛋饺子叫“元宝”,肉丸叫“团圆”,线粉叫“金链子”,鸡肉叫“扑扑腾”,鱼叫“吃不饱”,豆芽叫“如意菜”,蔬菜叫“安乐菜”,就像年夜饭的习俗一样。饭里放黄豆,叫“元宝饭”,事先在饭碗里放两个烫菱角,吃的时候拿出来,叫“挖元宝”。在夜餐时喝一种由草药酒和糖浆制成的非常低度的冬酒,儿童和妇女都可以喝。至于贫困家庭,交了房租,付了账单,所剩无几,只好“有钱吃一晚,没钱冻一晚”。

从冬季至日的早晨开始,吃冬季至日饺子(饺子或南瓜饺子)这一天,它从九点开始,这在冬季被称为九点,一直冷到9981。此外,这个习俗是,冬天至日前后会下雨下雪,而且天气晴朗。如果冬天的至日阳光明媚,那么年底就会多雨多雪,道路泥泞不堪。所以有“干净的冬天至日是邋遢的一年,邋遢的冬天至日是干净的一年”的说法。

要搞清楚为什么苏州是唯一一个冬季至日大如一年的地方,首先要搞清楚冬季至日节气的由来: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农业社会,为了适应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一直非常重视天气和四季的季节变化。3000多年前,夏商时期的《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冬季至日的记载,当时称为“短日”。周朝初年,在中国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中,正式说的是冬季至日,见于《冀中周树世训解》。至于冬天的至日,许多人现在照字面理解,认为冬天的至日是冬天来临的日子。其实它的原意并不是冬天已经到来,而是冬天太阳移动到南极,意思是“极”,所以也叫“南至日”。

提起苏州冬天的至日大如一年这句流行的话,确实是很久了,苏州应该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明代嘉靖姑苏之说“冬尤重,三日市罢,如元旦”,清代《吴李》中也记载“县民最重冬节”,所以可以说民间有“冬大如一年”之说。在我们的传统中,一直有一年四季春耕、夏收、秋收、冬储的说法。所谓冬储,就是忙碌的秋天过后的休息日,是庆祝丰收的节日。苏州山温润绵软,历来是国家的粮仓。宋代以来“苏州湖熟,天下满”的流行,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国家重视苏州这个粮食大后方,更是因为苏州人重视农业和水利。说到我们苏州的先民,众所周知,自商朝末年泰伯去吴以来,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的迁徙,还有居民迁徙带来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棣的居民很多都是周朝的后裔。苏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有很强的文明传承能力。至于民俗,自然得到了最好的传承:按照周历,一年的开始是在农历的11月,所以我们苏州人遵循周以来的习俗,特别重视冬季的至日,也就不足为奇了。《贾青录》引蔡赟《武于谦》曰“冬肥年瘦而子别离,犹攻姬家建春”。唐朝的人也说冬天的至日是一年的新开始。那时候,冬天至日的前一天晚上被称为“除夜”。

希望对你有帮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