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节的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约581 ~ 682)是唐代著名的道士和医学家。

据说孙思邈擅长阴阳,推台阶,解数字很有技巧。人生不仕,隐于山中。亲自收药治病。他收集民间验方和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和前人医学理论,在医学和药理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邈,京兆花垣(今陕西省耀县)人,生于隋文帝元年(581),卒于永春元年(682),享年101。有人认为孙思邈生于公元542年左右,卒于公元682年,享年140(我们认为后者更正确,所以以后者为准)。人们视他为“神仙”,尊称他为“药王”。

他从小刻苦学习,七岁开始学习,每天背一千多个单词。他被称为“圣童”。到了20岁,他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哲人,既有“善谈庄老”的,也有“善解经典”的,知识非常渊博。隋唐皇帝多次要他做官,但他不肯接受辞官,决定学医。他的理解来自他的亲身经历。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找医生治疗。“汤和药的钱都用完了。”身边的穷人和他一样,因病致贫,有的得不到治疗就悲惨死去,这让他觉得:“人命关天,还有一个宝贝女儿。一方助人,德行不止于此(《千金要方》序)。所以从十八岁开始,他就“立志学医”,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所谓“青年”(古代学生穿的衣服,后简称学生入校),是一种贵族的代号。在白寿年间,我从未发行过该卷(《前进方耀序》)。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艰苦学习,他的医学造诣很深,成为隋唐医学领域的领袖。宋代林逋赞曰:“唐代孙思邈为一代良医。".

他的著作《备急用》,简称《千女》,共有30卷,内容极其丰富。分为医学通论、妇女、少年、儿童、七窍、各种风、脚气、伤寒、内脏、痈、解毒、应急、食疗、平脉、针灸等。,* * *计232门,收5300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首创了“复方”。《伤寒论》的体例是一病一方,但孙思邈在《千金方耀》中发展为一病多方,并灵活修改了张仲景的经方。有时将两部或三部经典组合成“复方”,以增强治疗效果;有时一个经方被分成几个方子分别治疗一种疾病。这是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也是中医史上的一大创新。前进方毅是前进方耀的补充。书名包含了相辅相成,展翅飞翔的意思。此书共30卷,收录了唐代以前本草书籍中前所未有的药物,并补充了许多方剂和治疗方法。首次装载了800多种药物。这两部书合称《钱进方》,收集了大量的医学资料,是对唐以前医学成就的系统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对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宋代郭思对方评价甚高,说“世人皆知此书为医经之宝”(《钱进宝要》)。清代医学家徐大椿也认为该书“别有深意,用药,不可磨灭”(《医学起源》)。这本书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而且还影响到外国,如朝鲜和日本。公元608年,来华学医的日本医生将《千金方》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的医学水平很高,做出了许多独特的贡献,因为他结合实践,虚心学习各家之长。其中,脚气的治疗是最好的。小檗因人体缺乏维生素B而引起。这种疾病多年来一直折磨着长江以南的人们。孙思邈在学习前人、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探索,终于提出了一个神奇而简便的防治方案,即用防己、阿莎丽、犀角、蓖麻叶、川椒、防风、吴茱萸等含维生素B 1的药物,用含维生素B 1的米糠(构皮)煮汤,制成粥。欧洲在公元1642年就开始研究脚气,但孙思邈在大约600年前就已经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掌握了正确的防治方法,比欧洲早了整整一千年。

孙思邈特别重视妇幼保健,是开创妇科学的先驱。他在《钱进·方耀》的前三卷《妇科学》和一卷《儿科学》中把妇科学和儿科学放在突出的位置。他还打破了当时医学界“各自为政”的陋习,提倡用综合疗法治疗疾病。他说:“做一个好医生的方法是先查脉方,再针灸,内外互助,病就好了。”他本人在药物治疗、针灸方面非常擅长。他对病人不问“贫富”,不分“寒暑日夜,饥寒疲劳,一心救人”。有一次,在路上,他看到前面有几个人抬着棺材,棺材里滴着一些血,后面跟着一个老婆婆,痛哭流涕。这种情况引起了他的注意。一问,才知道棺材里的“死人”是刚刚难产而死的老婆婆的独生女。他告诉老妇人,母亲没有死。于是棺材被打开抢救。乍看之下,产妇脸色蜡黄,没有一丝血色,就像死人一样,但一触之下,她的脉搏还在微微跳动。孙思邈选穴,只扎了一针。很快,母亲醒来,胎儿顺利分娩。看到母子俩得救了,大家都很感激,齐声称赞他的医术。《历代名医一图》称赞:“唐孙是真人,方药绝伦。他要像神一样,扶弱救弱(《本草纲目》)。在他的一生中,孙思邈为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临终时立下遗嘱:“埋得薄,不藏明器,祭于祭狱”。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钦佩。他家乡的人们为他建了一座庙,立了一座碑,并将他隐居的“五台山”改名为“王耀山”。至今,山中还有“王耀庙”、“百珍台”、“太玄洞”、“千金宝姚贝”、“洗药池”等多处与孙思邈有关的历史遗迹。这也说明了人们对他的感情有多深。农历四月初八是全国性的佛诞节(佛浴节),据说是佛祖的生日。4月8日是王尧的生日。我家乡的人似乎不知道,在其他地方,这一天是佛陀的生日,而不是王耀的生日。

4月8日是王尧的生日。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那天所有药材的药性都会增强,所以那天采的药材会比平时好。举几个例子,比如刚美,小时候总喜欢在4月8日前挖梅根,满嘴都是甜。4月8日以后,Gangmegan是苦的而不是甜的。事实是否如此尚未得到证实。再比如红蕨,大家都在4月8日前采集食用。红蕨虽然涩,但是泡一段时间就可以去掉。4月8日后,红蕨会苦得不能吃,但当天采集的红蕨煮熟晒干后可以成为良药,对腹泻、食欲不振很有效。(家乡人说,苦的东西会让胃“生锈”,增加食欲。)老家一直有在那一天采药煮凉茶的习惯。初中古代史课提到过药王孙思邈的故事。家乡的药王节和孙思邈会有关系吗?但后来多次寻找无果,老一辈的家乡人也不知道药王是谁。

这些年来,我问过很多人是否知道4月8日是药王的生日,但都得不到肯定的答案。为了弄清家乡药王生日的由来,也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我在书上看到,4月8日是中国传统的佛诞节,可谓是宗教节日。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都是这么解释的,没有4月8日药王节的记录。我家乡的人都不信教,自然不会有佛诞节,但是有一个难得的药王节。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推测家乡人不信神,更信人,体现了客家人以人为本,自力更生的原则。我的家乡还有一种说法,4月8日是药王之日。最后,还有其他地方也在4月8日庆祝药王节,而不是佛诞(浴佛节)!因为王尧生日的神秘,我一直把它记在心里。因此,当薛平说4月8日也是她的药王日时,莫名的兴奋充满了她的全身。薛平在紫金县的上半部,我在下半部。两地相距甚远,4月8日药王节应该不是小规模的地方节日。很可能大部分地方已经忘记了这个节日。

现在,在网上可以找到的关于王耀节的信息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据说王耀是壮族的药神。他发现了草药,治好了人,教人种植、采集、治病的知识。过去,壮族地区所有较大的村庄都有药王庙,每年五月端午节都要祭祀药王,并开展采药防病活动。一个是湖南省仁安县的春分药王节;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时间上比较接近的:药王,当地一般指神农,据说尝过百草,开了药。还有一个叫扁鹊的名医为药王,还有一个叫孙思邈的医生为医,各有各的传说。什邡西镇下火庙有一尊神农像。他一丝不挂,披着树叶,手持灵芝百草。在举行药王会议时,另一个红色木偶被用来开车。在祭祀的左侧,配有卧室和妻子,就像一个陌生人。每年的4月28日中午,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药王雕像被抬上彩桥,在全城游行。到了期末,川西各县、省会有金玉、百货、坑等八大帮派,聚在一起赶会。该家族的迁徙史并没有记载他们去过上述地方。似乎它们与王尧在家乡的生日无关。

抛开药王不谈,4月8日也是节气的分水岭。老家有句话:4月8日前管不好。旧社会,在农村,寒冷的冬天用稻草编织成毯子(家乡人称之为“草毯”,也就是俗称的草席),铺在席子上取暖。小时候也是睡草毯,保暖效果不比现在的床垫差!谚语表明,只有在4月8日之后,天气才会真正变暖,而且不再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