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历和农历有什么关系?

?太初历,中国历法的名称。太初元年(前104)至东汉元、张二年(85)的历法(* * *实施于188)。因为《颛顼历》已经用了一百多年了,出现了很大的误差。汉武帝命星宿官司马迁射姓,历官,民间历算家罗、编新历。

太初元年,编撰颁布。把一天分成八十一历,所以也叫八十一历。太初历法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以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计算出135个月有23个交尾周期。汉武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 * *于188年实施。

?《太初历》是中国古代记载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科学确定了135月的日食周期和五大行星的交会周期。根据这种新历法,汉朝不再沿用秦朝以十月为每年开始的历法方法,而以每年的正月为一年的知识,与夏历相结合。在易役色方面,根据五行相合的理论,决定了汉代还是黄色。相应的,礼仪制度也有很多变化。

太初历法规定365和65438+385/0539为一年,农历正月29和865438+43/0,首次将24个节气放入历法。在这种新历法中,没有中性大气的月份(月中以后称为中性大气,比如正月有立春和下雨,正月有雨就是中性大气)是闰月。太初历算,135个月有23次性交。《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历法,也是古代历法计算的一次重大改革。

太初历法是一种长期的时间系统。具体来说就是年、月、日、时的安排。由于农耕活动与四季的变化密切相关,历法最初是由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有许多历法,其中西汉的《太初历》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天,一月等于29.53086天。将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改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把没有中性气的月份划分为国家月份,调节了太阳与农历不和谐的矛盾。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进步。太初历法还根据天文观测和历史学家多年的记录,画出了135个月的日食周期。《太初历》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后,运行了189年。

现代农历的基础是明朝晚期的《时县历》。在此之前,明代流行的历法是《大同历》,实际上是改了元代郭守敬《授时历》的名称。到了明朝末年,这种历法与实际的气象学和天文学有了误差,特别是对日食和月食的计算。因此,我国现行的“农历”与“李世贤”之前的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只是名称相同,确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明清易代后,官方将《宪法年谱》修订为103卷,并由清朝顺治皇帝改称《西方新法历》,颁布于顺治二年(1645)。从康熙八年(1669)到清末,中国的历法大体沿用了汤若望制定的新历法,延续至今,俗称“阴历”。

?现行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也来源于外国祭司制定的“定气法”,只与“千年文化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同名,确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在李世贤的中国日历中,节气是将冬季至日和下一个冬季至日之间的日期分成十二等份,这被称为“中气”。然后把相邻的“中气”之间的日期平分,就叫做“节气”。平均每个月有一个“中气”和一个“节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种测定方法叫“平气法”,每个节气之间的日期都是一样的。然而,从西方牧师的“李世贤”到今天的“农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确定的,即在一个周长为360度的“黄道”上(太阳在天球上一年的视路径),以春分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视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不等,称为“恒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