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立秋被称为立秋?

在古代,秋天在农历中被称为初秋、初秋、初秋、初秋、新秋和末秋,八月秋、仲秋、仲秋和桂秋,九月秋。

在中国,传统上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作为秋天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量和湿度趋于减少或降低。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变化,阳气渐衰,阴气渐出,气候由热转冷,万物随寒而生,逐渐衰微。

根据现代气象学,北温带的秋季是8月23日(夏季)至165438+10月22日(小雪)。南温带秋季为2月19(北半球雨)至5月21(北半球小满)。

秋季温度:

立秋并不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就要过去,立秋还处于酷暑期,酷暑要到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才出来,初秋天气还是很热。

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计算方法,立秋往往还处于“三伏”时期,直到盛夏酷暑,所以初秋天气还是很热的,过了千年节气一般就凉了。酷暑的分水岭在秋天,而不是夏秋之交。秋季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初秋“闷热”,中秋后气候趋于“干燥”和“凉爽”。

气象学上采用的平均气温的秋季标准是,酷暑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下,即进入秋季,低于10℃时,秋季结束,进入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