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精神世界
一向身体健壮乐观的父亲突然中风,被送进了医院。父亲病情缓解后,发现半个身子都没有知觉,右腿、右脚、右手都不听他的话。连说话都让人听起来吃力,护理人员没日没夜的守在身边。
此前,我78岁的父亲一直活跃在格律诗创作的舞台上。他不仅是多个诗社的重要成员,还以“尤群”为笔名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还被邀请到各地讲学,甚至在微信上建了几个诗歌群,每天和诗友们一起收集思想,交流心得,唱歌。但是这种充满乐趣的生活被疾病彻底颠覆了。整天躺在床上,与世隔绝,任人摆布,精神上的打击对父亲的伤害恐怕比疾病本身还要大。
我的父亲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学者。虽然他一生历尽艰辛,但被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在父亲的坚持下,我们把他从康复病房接回家。当时他几乎无法从轮椅上站起来,走路也只能一瘸一拐。右臂只能勉强抬起,右手还是拿不稳东西。
然而,回家的父亲很高兴。他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轮椅推到书桌前,举起一首又一首的诗,翻看一首未完成的诗,就像见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场面感人。
慢慢的,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好,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有了可喜的变化。父亲仿佛又回到了病前的状态,唱着歌,琢磨着,终日在韵律诗的海洋中畅游。每次有客人来访,父亲总是不多谈病情,而是兴奋地拿出新作与人分享。
父亲的格律诗格式古典,但通俗易懂,大多表现日常接触中的平凡小事。家乡的亲戚过生日,邻居的孩子考上大学,朋友的店开张营业,他都会写一首诗,送上祝福。在电视上看到国家取得了多么伟大的成就,在哪里遭受了苦难,国外的人们在哪里因战争而流离失所,他也能动情地写一首诗。至于季节的变化,花开花落,大雁来来去去等等。,也是爸爸随便接的题材。
父亲是60年代中文系本科生,省重点中学退休语文老师,热爱格律诗至少有半个世纪。退休后,他有时间潜心于“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真正的格律诗在我们这一代是断不了的”,于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更加努力地创作。他的诗都是严格按照古典诗词的规范写的,押韵很好。用“唱一句话断几茎须”来形容父亲的认真一点也不为过!
在父亲的诗里,我看到了丰富多彩、令人振奋的精神世界。“窗外的秋云,我有一块它。创世恩宠天下,无知满意”(《五绝秋云》);“我的人生有太多的磨难,我要调和我的晚年。看到美女追着你跑,走火入魔都快疯了(《五绝·玩答东风乐》);“小时候陪你挤奶,长大后伺候家人。目前我们老了,努力想有儿孙(《五绝重阳节与我》);“秋月初七,下雨,牛飞。童年追虫,乌鸦解饥。你应该永远怜悯生命,却又忍不住叹息。人说唐朝皇帝,宋却哭马谡(《五律·七七》);“天气有环流,暑有阴阳。留在虎尾,新秋带运动。鹰枭打开鸟祭,拭锅。你怎么能想象这些对节气变化的细微观察,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探索,对生命的思考和沉淀,出自一个整天关在房间里大病初愈的老人之手?
事实上,生病后,父亲接触社会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不能上网,也不能去图书馆。活动范围最远的是去楼下小区的花坛。更多的时候,他只能仰望云起的云,透过楼上的窗户看着人来人往。还有一个渠道就是每天看电视。每次拿到东西,我就用那只不灵活的手摆弄微信,把诗词逐字逐句输入手机。
一年来,父亲的康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我认为诗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父亲对物质生活没有要求,他的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格律诗的创作和传承,这不仅锻炼了他的脑力,也是他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
祝父亲有一个美好而丰富的晚年,每天都是美好的。正如我父亲在土河诗社成立15周年时写的诗中所描述的那样——
“睁开眼睛迎接新的生活,打开窗户迎接新的一天。天上飞着喜鹊和鸽子,地上是跑车和小船。外卖食品很急,零餐味道很鲜。诗友三五成群聚,酒谈洛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