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主题活动有哪些名称?

主题活动的名称如下:

1,晒秋

重阳节是赏秋的最佳时节,中国南方的一些山村还保留着“晒秋”的特色。去乡村领略民俗风情,观赏秋日骄阳,已经成为乡村旅游中的一种时尚。“秋日晒太阳”是一种典型的农业习俗现象,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居住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山区的村民。不得不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的屋顶和自家的窗台架挂庄稼,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农业习俗现象。

这种村民晒庄稼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渐成为画家和摄影家追求和创作的素材,并创造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晒秋”。

2.放一个风筝。

放风筝是中国南方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重阳节的特点是放风筝。光绪《徽州府志》也有记载。在民间传统中,除了爬山,放风筝也是重阳节的一大特色。

至于人们为什么要在重阳节放风筝(风筝),除了天高云淡,风轻日亮的气候原因,纸风筝很容易乘风,还有一些说法是介于巫师和女巫之间的,在不经意中颇有意思。

传说在重阳节放风筝是为了“放恶运”。风筝飞得越高,它带走的厄运就越多。更何况,要让风筝消失于之外,还需要专门扯断这根线。

另一种解释是,在重阳放风筝是“吉祥”和“幸运”的。风筝飞得越好,就越有福气。放风筝的人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而且必须千方百计保护丝线,因为丝线断了,“吉祥”和“幸运”也会随之飘散。

第三步: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代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所以也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和古人对山的崇拜。

登高也是源于自然界的节气,重阳节登高对应的是古代人阳春三月的春游。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登高祈福”的习俗。攀登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攀登的地点一般分为爬山、爬楼或爬台。

高俗的起源有四:一是古人的崇山;二是来自“清气升浊气沉”的气候;再次,源于攀高的“逆来顺受”;第四,源于附会中一个荒诞的传说“爬山避灾”。古代古人崇山,形成了“登高祈福”的习俗。

西汉戴胜写《祭礼》:“山川、河流、山谷、丘陵,能发出风云作风雨,见了妖怪,都叫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崇敬又崇拜,“登高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行。

4.刺青

古人把重阳和上巳(或清明)作为相应的春秋两个节日。如果说上思是人们在漫长的冬季后外出游泳的节日,那么重阳则是秋寒初新,人们即将隐居之时的礼仪性秋游,于是就有了清明节“踏青”和重阳节“告别青春”的民俗。

5.享受盛宴,为你的生日祈祷

重阳节求长寿的习俗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裴椋食帐饵,饮菊花酒,云使人长寿。”《荆楚年代年谱》上说:“九月九日,四人聚在一起野宴。”

隋杜公注云:“九月九日之宴,不知何时起,自驻宋以来,未曾变过。”在祭天、祭祖的基础上,增加了长寿、宴饮,形成了重阳节的基础。实际上,重阳节的大型宴会活动是从先秦的丰收庆典和祭祀宴会发展而来的。时至今日,一些地方仍然流行着祭奠老人、祈求长寿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