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记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南方的至日和北方的至日的概念。然后,人们根据日月在月初和月中的运行位置、天气、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并据此取自己的名字,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战国时期,立春、春分、长夏、夏、立秋、春分、立冬、冬至被列入《吕氏春秋》“十二月”,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这八个节气明确划分了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西汉,《淮南子》这本书就有了和现代二十四节气一模一样的名字。
因为中国农历是以日月运行为基础的,是一种“阴阳历”,所以不能完全反映太阳周期。但中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要求我们严格了解太阳的运行,所以后来才有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所以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主要用来指导农业活动,影响着千千万万农民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