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建立者、特点和概况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兼宰相隋文帝篡夺了周的权力,建立了隋朝,结束了南北两朝的对峙。黄河流域自十六国以来,各民族与汉族进行了激烈而痛苦的融合运动,到隋朝完成。长江流域,自东晋以来,为抵御北方民族南下入侵而建立的汉政权在隋朝失去了意义。在这种形势下,隋文帝(隋文帝)成功建立了统一南北的隋朝。
文帝统一了两大流域,凭借两大经济基础建立了比汉朝更加繁荣的隋朝。人们可以安居乐业,从事生产,户籍和财产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隋朝虽然是一个短命的朝代,但它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南北军阀混战、割据近300年的状态,开创了继秦汉之后的第三次大一统局面。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隋朝制定开皇法,继续实行均田制等发展措施,使社会经济文化短暂繁荣,加强了隋朝与琉球等周边民族的联系,并与日本、朝鲜等国开展友好交流。然而,隋朝后期政治腐朽,隋朝皇帝杨光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618年,隋朝在农民的反对浪潮中崩溃。
公元617年,乘隋末之乱,李渊起兵进长安,618年称帝,建立唐朝。628年,他的儿子李世民,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将英雄们夷为平地。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以隋朝为鉴,大用人才,谦谦纳谏,轻佻纳税,进一步推行均田制、府兵制和科举制度,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迅速恢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唐太宗以后,唐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在诗歌、绘画、医药、天文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创造和杰出的成就。中外文化交流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到唐玄宗开新世纪时,国家繁荣发展,被称为“开元黄金时代”。
唐朝后期,由于统治者昏庸腐败,各种矛盾激化,终于在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场持续了八年的叛乱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此后唐朝,宦官独断专行,朋党争斗,而在外,国家不得安宁。唐朝是一个繁荣富强的朝代,经历了290年的由盛到衰。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就统治阶级内部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变化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初,从618(唐高祖武德元年)到741(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主要矛盾是中央统治集团内部腐朽倾向与进步倾向的矛盾,腐朽倾向起主导作用,因而保持了长期的繁荣。中唐时期,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六年)到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的79年间,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的结果是,集中力量取得了相对的胜利,从而基本上保持了国家的统一。晚唐时期,821(唐穆宗长庆元年)至907(唐昭宗天佑四年),主要矛盾是中央经济集团内部的宦官势力与士绅势力的矛盾。由于宦官势力占优,中央集权势力趋于削弱,又由于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被击败,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唯一力量,唐朝灭亡。
公元907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侯亮,五代十国开始。在南方,有六个国家:钱树(王建),吴(杨行密),吴越(前柳),楚(马殷),闵(王)和南韩(柳岩)。在北方,建立了五个小朝廷,即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设立朝廷的人都是武将,非常好战,好杀。在这些武装人员的统治下,黄河流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破坏。蜀、吴,尤其是吴,在阻止北方战事向长江流域蔓延方面起到了屏障作用。南方的国家可以保护他们的领土和人民的利益。北方已经毁灭了半个多世纪,南方基本上幸免于同期战争的灾难。此后,经济和文化的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周世宗(柴荣)发动统一战争后,不幸去世。公元960年,周被宋朝取代,从而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
二、医学教育的发展]
在中医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口授和学徒实践。当时收他人为徒的医生认为,当医生是一项救人救世的神圣事业,事关生死。所以在选择弟子的时候,都是比较严格的。《凌语》云:“如果你得到一个男人,那他就是一个传奇,但如果你对他只字不提。”希望被选上的弟子德才兼备,才能继承神圣的事业。比如东汉初年的针灸师傅翁,精通脉诊,尤其是针灸技术。他经常亲手除病,精心治疗,不分等级,没有任何报酬,深受群众爱戴。傅翁的弟子高程和高程的弟子郭玉也擅长针灸和脉诊。东汉皇帝让郭虞试诊,郭虞把脉,众人惊叹。
这种选别人做徒弟的形式,可以选最好的做徒弟,比单纯的传家宝好很多,对中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这种师徒形式在古代医学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形式由于老师自身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片面。《伤寒论·原序》载:“各家承家风,总保守”。它阻碍了医学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和发展。
南北朝刘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义隆皇帝采纳了名医秦的建议,“医学教育要广教”,这是中国正式建立医学教育机构的开端。《舒威管氏志》载:“公元484年(魏孝文帝八年),北魏官制已明确设置太医。官方八大类下,太医助理教授九大类,推拿医生教授九大类医学知识。专职教官的定位比南朝更明确。581(隋开帝元年)以后,国家的医疗行政和医学教育都有了进步。政府设置南北朝开始的“太乙署”,隶属太常寺。此时,太医署是中国最高的医学管理和医学教育机构。隋代太医部有固定人员编制,医生2人,博士2人,药师200人,医学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师2人,朱瑾博士2人,215人。隋代名医袁超曾在太医署任太医。
唐朝采用隋制。医学教育除了继承传家宝教徒弟的传统模式外,还于公元624年(唐高祖式武举七年)正式建立,隶属于太常寺。本部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剂四个系组成,规模庞大,设备丰富,教育制度较隋朝更为完善。它还明确规定了组织、医学学科、课程和学生成绩评估的制度。这个由国家创办,太常寺领导,中医科管理的教育机构,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比欧洲和意大利872年创办的隆勒诺医学院早200多年,在组织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比较完备,在世界上影响很大。
御医部行政人员16。其中,有2名神医令,为署内最高官员,2名神医令,为神医令助理。医监4人,医主任8人以下。中医科除行政管理外,还有内科和药剂科。有四个医疗部门:医生、针灸师、按摩师和禁咒师。每个系由1个博士,1个八年级助教,1个九年级助教组成。
博士科室范围最广,分支系统细致,有利于专科的深入发展。各科必修课有:《黄帝内经苏文》、《本草》、《A-B经》、《脉经》等。然后,分别学习五个临床专业的课程。学习年限也有明确规定,物理治疗(内科)7年,疮肿(外科)5年,儿童(儿科)5年,耳鼻喉科(五官口腔)4年,艾灸3年(烧艾灸治病)。除了理论学习,中医科还重视临床实践。学本草的时候,一定要知道药的形状,了解药理,熟悉产地。要学习唐明,你必须查看地图指出漏洞;学习经络时,同学们互相请教,了解四季和脉象起伏;学习《黄帝内经》,一定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针灸师部由八大类1名医生、1名助教、10名针灸师组成,从九大类教授唐明、脉诊战术、六柱图等。先学经络,穴,九针。然后学习辩证方法和针刺手法。
按摩部,1按摩医生,9名按摩师,主管按摩师部,教授“信息引导法”。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技术。传统疗法如指导、按摩、正骨等用于治疗风(寒)、寒(冷)、暑(中暑)、湿(泻)、饥(胃病)、疲(昏厥)、倦(过度劳累、松弛(缺乏运动或消化不良)等。此法采用活血通络的方法,在引导下使体内停滞的经络通畅,使疾病消失。
按摩师科室也是负责骨科教学的,需要处理伤病、摔伤等情况。对于一般骨折,建议复位后用衬垫固定,注意关节活动;对于肩关节脱位,采用“椅背复位法”等矫形技术。
诅咒科有1个医生。从九年级开始,他们就传授祈祷诅咒驱邪的方法。这是一种来自印度的原始方法,迷信并渗透到医学领域,导致医学教育中唯心主义教育的误导。
药学部在史静建立了一个药学园来培养药学人才。招收16至20岁庶人学生学习毒品的种植、采集、加工、配制和使用。毕业后会晋升为药师,也就是医师助理。药园2人,官4人,掌4人,负责药品的保管和管理;此外,还有8个主药和24个药孩在配制药物;有2个草药医生和8个草药医生来培育药材。
中医系对学生要求严格。除了通过入学考试之外,它还参加定期考试(每月、每季度和每年)。医学博士考月考,医学博士考季考,医学博士考年终。各科除了测试医学知识外,还结合临床实践进行评分。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规定国子监为大夫、博士、博士、博士等。公元760年(唐肃宗甘源三年),王恕《游金吾长史》奏:“医术请同明朝法人。从现在开始,每个医生将尝试十个处方;本草二径,脉经二径,正气二径,通七余,放于下。”按照停留七天以上的原则,安置也有区别。通常选出来的工人都是御工,然后各州才能任命为医官。如果考试成绩不好,允许补考。唐朝限定学医必须在9年内完成,不及格者勒令退学,不得行医。
自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起,唐政府在各州设立医学教育机构。公元714年(唐玄宗二年),各州增设教辅。公元724年(唐玄宗十二年),各城叫什么名字?我很幸运。什么?葡萄嘿?万?q?j你想逃跑吗?再醒来,弃剑而去?哎?是啊。?┦·琼·⒅?碳罢工黄沾?耸肩?越难越难。糯?[14]你想逃避吗?⒍擞擰?哎?嘿嘿#?教一瞥?与疲惫不堪的飞船相比呢?さ⒄结构?水獭@?哎?你有危险吗?挂机逃跑?随机文件欲望?你有辣椒梗吗?丛欣欣?哎?br & gt
公元514年,南朝梁武帝应百济国的要求,派遣医生到朝鲜治病讲学,祖国的医学由此在国外发展起来。公元608年(杨迪天皇大业四年),日本天皇推古派遣惠日和福音书到中国学习中国医学。公元623年(武德六年)回国,把晁的《病因论》和孙思邈的《千金方》带回日本。公元701年,日本正式采用中国的医事和医学教育制度,制定了医学专业秩序大宝法和医学疾病秩序,明确规定医学生必须阅读《苏文》、《黄帝内经》、《唐明脉学》、《针灸A-B经》、《新修本草》等书籍。公元693年,朝鲜建立医生,开设“中国医学”。其教育制度模仿唐朝,以《苏文》、《难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为教材。公元733年(唐玄宗二十一年),日本的荣睿和赵朴来到中国学习。10年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两位日本学者荣、溥专程到扬州邀请和尚赴日,于是于公元754年率领数十名弟子赴日,受到日本朝野和佛教界的热烈欢迎。此后,他在日本教授中医,为日本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人民尊称他为“渡海大师”。
由于中国历代医家的卓越成就,医学成熟较早,医学教育也有自己的特色,对世界医学教育影响很大。
三、古代医院的类别和称谓
隋唐时期,医院的设置更加广泛,除京都外,地方医院也设置了病室。但是,两者的性质和内容完全不同。京都的医院是皇宫医院,而当地是专门为穷人、孤儿和残疾人服务的,也接收乞丐。
“隋书”说:“夏天发生疫情的时候,可能会有几百个病人,大厅和走廊都挤满了人。”类似于临时的疫情医院,不叫他们的亲属来接他们,直到他们康复。公元588年(文帝第八年),辛公义被任命为周敏刺史,他在办公室里带病人。公元734年(唐玄宗二十二年),由于佛教盛行,病院多设在名为萨德田放的寺庙内,接受无依无靠的乞丐,以僧尼为首。《三藏传》载:“传道,养病,男女出宅,四时献之,命周赐之。”另一位唐僧,丹阳萨满石之言,先在白马寺住下,后到石头镇(甘肃武威以东),住在葬人广场,在那里给病人传授佛法,洗脓血,喂病人,送药,什么都做。公元654年(唐高宗永辉五年),死于“怒宅”,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隔离医院之一。
公元712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宗瑞,进行了全面的政治改革,其中一项就是“灭僧尼,抑佛”,下令两万余名僧尼回归世俗,禁止新建佛寺,限制寺庙经济发展,没收寺观法外占用的土地。于是,僧尼返璞归真参与农耕桑产,“伤心场作坊”无人问津。公元845年(唐武宗会昌五年),宰相李德裕说:“各派僧尼已世俗化,‘伤心场坊’无主。怕穷怕病,就困穷了。经过讨论,部长和其他官员改变了名称'悲伤领域研讨会'从佛教语言为'康复研讨会'。祷告两个城市给寺田十公顷,给大洲镇七公顷,其他州委观察有多少五公顷使阿贝尔·塔马塔贫病交加,以补稀饭。若州镇官钱有余,最方便利用。”此后,北京和各州拨出5至10公顷的经费给寺田,永久财产由其自有土地连同地租管理,并选派乡绅老人主持。由于政府的重视,已建立的病院和疗养院的原有名称全部废除,治疗麻风病人的福田医院(佛教用语)更名为福瑞院。唐朝末年,有专门为患病僧人设计的“延寿检查”,是一种护理治病的机构。公元931年(五代晚唐明太祖长兴二年),“各省州府设置自己的监所,任命地方官,通过心腹管理。万一有生病的犯人,他们就派人及时等候治疗。
在封建社会,皇帝首先重视宫廷医疗机构,有专人负责,隋唐时期逐步完善。以太常寺为例,“宫患室”即宫院。《唐书·官志》记载:“官病时,有药房监门”,“大夫、医监、医出坊”,可视为最早的官疗养院。
根据敦煌遗书,其病历、医画及相关资料反映了隋唐时期敦煌的医疗活动。和中原一样,沙洲也有一个收容病人的养老院,就是沙洲医院。根据《唐玄宗天宝年间敦煌组会计死》中“病室”的会计清单和数字,我们推断“病室”约有5至10张床位,医院总资产为130和72件物品,20件杂药950公斤,用于病室的正常运转。住院部使用的杂项物品94件,包括食堂灶具、患者生活用品、临床制药工具等。这家医院好像是州立医院。
以上数据表明,在这几个时期,医院基本上是存在的,是以病室的形式命名的。
第四,急诊医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有很多丰富的急救经验,特别是借助技术或器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人工呼吸法
公元3世纪,东汉名医张仲景创造性地将人工呼吸应用于抢救上吊者。
这些人工呼吸抢救方法在东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东晋医家葛洪在《肘后救亡方》中写道:“把鼻孔从口到咽塞在芦管里,使人发出嘶嘶声,有的会袭腹或通气……”。南北朝时,梁姚高僧袁的《方集》中增加了一种改良方法,强调“仰躺,塞耳之物,……以两竹筒吹于死者鼻中,使其有痛感,口中无气。”再过半天,死人就尴尬了,别再吹了。“这种用器具吹的方法可以防止医患交叉感染。古代急救如此科学,难能可贵。
唐代医生孙思邈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医爱所用的急救人员呼吸法,主张使用“让两个人在管口痛吹之,塞口无气。半天之后,死人会被起诉,所以不要吹了”。这种急救方法可以说是口对口人工呼吸急救方法的开始,以后会在民间推广。当吹到嘴里疼痛的时候,所有的空气都会被吹进去。这种方法至今被广泛使用。
除了人工呼吸,孙思邈还用艾灸来灸病人的胸部、四肢大关节、大手指。孙氏还采用鼻孔输液法,“将韭菜汁灌入鼻孔,末端将伏龙肝吹入鼻内,末端将肥皂夹吹入鼻内,窒息呼吸,致人死亡”。
(2)溺水急救方法
古代医书中有很多记载。葛洪的《肘后救亡方》最早提出。南北朝时陈的《消片方》也有论述。尤其是唐代医家王韬的《外台秘笈》中记载:“肘治后,一夜溺死之人,犹可生。拿着骨灰盒,把它倾斜。将死者放在骨灰盒上,使口紧贴骨灰盒,燃27枝苇火,在死者心下时烧骨灰盒,使烟冒出来,让烟进入死者的口鼻。口鼻里的水会活,芦苇会尽力让它活。永远等着死人,用手捧骨灰盒,不要太热。冬天的时候,季节性的内热可以温暖死人。”“卒若无瓮,可渡岸上之地,使之温如瓮,使死者在其上”,或“用车使之,不掩其腹,使其低头出水。而且煮几把灰来蹲着,也容易淋湿。”陈的《素描坊》载:“若溺后犹温,挖一坑,中间煮灰,在坑中,死者归于灰,易湿。不要让灰烬灼伤人。冷了就好办了,半天就活了。
(3)晕厥急救和尸体排气
猝死、昏厥、昏厥等名称出现在古籍中,描述的是现代所说的休克类疾病。《内经》载:“针隔数日必脱气”“五络尽,使人感诸脉动,而形昧,状如尸,或谓足厥。”脱气属于轻度休克,尸体晕厥属于严重休克。急救方法包括针灸、按摩、热熨、吹耳、热汤和药物等。如《史记·臧宫列传》中,在诊断太子郭之病时说:“太子若病,所谓尸也失”,...“脉乱,所以形静如死,太子不死”。扁鹊救虢国太子时,令弟子紫阳“磨刀霍霍,金石为开,取三阳五会”。转眼间,太子痊愈,令弟子鲍“铁为五分,铁在两肋之下,再以煎汤烹煮调理,二十多日痊愈。”
晋代的葛洪等人在抢救死者时也强调保暖的重要性。他们用青铜和陶制器皿盛热水或茅草灰,隔着衣服放在肚子上。容器冷却后,他们换上热汤来保持温度。
唐代医生孙思邈用热瓦烫死者的心脏。当不便于取汤时,可以用“嘴硬,拔牙取汤,不能取汤入口者,可分其发,踩病人左右引之,加药后再取起一升,豁然立起。”同时,孙氏也用艾灸进行治疗。“卒死,艾灸十爪下有三强,艾灸人中有三强,肩上有百强,使巨阙中有七强,百强”。孙氏采用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敦煌医籍载:“人死,脉如常。取皂荚末,吹于耳鼻,即无脉者真死。”。可见隋唐时期的医生已经能够识别休克,能够区分临床死亡和生物死亡,并提出了对猝死病人的急救方法。
(4)咽喉异物的急救方法
葛洪《肘后救亡方》曰:“若吞针卡喉,若口中含磁铁,或吸耳中针”。重复使用,误吞金属发夹等物,噎在喉咙里。急救方法是:“取韭菜使其剧烈枯萎,煮至熟透,不要切成大捆”,发簪会随着韭菜的纤维和粪便出来。迄今为止,儿童误吞钉子或弯针,也用这种方法排出。《外台秘笈》记载,公元4、5世纪,僧人用琥珀佛珠,巧妙取误吞的鱼钩。具体方法是用琥珀珠子“把钩绳往前推,在钩处再推一次,把它拉出来”。孙思邈将鹿筋揉成一团,形成一个网,将另一端留在口外,让患者吞下鹿筋球,使硬核异物进入球内呈现。古代取出咽喉甚至食道异物的方法和器械多种多样,技术巧妙科学。
(5)鼻塞方
使用压迫止血,“如果你洒了染色的棉花,塞住你的鼻孔。”烧灼止血的应用在秦汉时期相当普遍。《外台秘笈》载:“烧铁篦,烧之。”孙思邈在讨论牙齿出血的治疗时,强调烧甲红,洗血洞止。古人用金银制作烙铁。他们每次都是用艾火烧红,烫伤患处,然后再烧一次止血。效果是可靠的。
(6)尿失禁的急救方法
葛洪《肘后》载:“取生红薯根,捣汁,稍加水解,吸管内下半部,通之。”孙思邈进一步加以改进,《千女方》强调:“小便不在胞内之处,胞若歪,津液不通。用洋葱叶去掉尖端,阴茎上的洞有三寸深。用嘴轻轻一吹,细胞就会膨胀,体液就会流动,越吹越好。“洋葱叶导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急救方法。
葛洪的《肘后救死》,后改名为《肘后备急》,八卷。被历代奉为古代急救手册。书中包含大量急救内容,明确指出急救措施必须与病因治疗相结合,辨证施治,消除其根源。他非常重视临床实践,重视急症的症状和鉴别诊断。在第一卷中,他以“脉扰”和“转子间温热”区分“尸厥”和死亡。他在治疗学上也有很多创新,以前都没有应用过。葛洪在治疗急症时提倡一种具有方便(治疗简单)、便宜(药物便宜)、验证(药方实用、效果可靠)特点的方法。
孙思邈勤学苦练,四处求证民间流传的医疗经验。“人命最重要,还有个女儿。一方助之,德不止于此。”因此,他的医学思想、临床实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历代所称道,在急救医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邻居注意了。
五、发展专科医学和护理实践
(一)专科医学的发展
唐代临床医学的分工非常明确。在官办的太乙署,分为医药和药剂两大类。医学分为四个部分:医生,针灸,按摩和咒语。医生细分为物理治疗、青少年犯罪、疮、耳、眼、口、牙、角治疗五大科目。这说明中医本来就不叫“内科学”。在传统观念中,除了特殊的、独立的专科,如妇科、儿科、口腔、牙齿、耳科、耳骨等,其他疾病几乎都属于理疗(内科)。
专科医学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一般认为,从古代到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医的萌芽时期。公元前2265438年至公元前220年,是中医奠基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是金继唐五代时期。
1.理疗部
(1)了解疾病的进展
《病因学分期论》是隋政府组织医学家晁编纂的一部中医病因学、病证学和疾病分类的专著。该书将疾病分为67类,1739个证候,这在以往的医学书籍中是前所未有的。
各种病因、分期理论深入,对许多流行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分类和鉴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对糖尿病、癫痫、疲劳、脚气、丹毒、破伤风等有了详细准确的描述。就疾病分类而言,杀乙炔”规则?撕?【6】力?(4)乙炔的六种来源是什么?抓乙炔有什么意义?你怎么了?时代?外观。?什么灾难?幸浣那仙鼎?标题?你的选择是什么?基础?br & gt
陈的《消片方》也强调了“天疫”与“伤寒”的区别。在《静心录》中,温病分为伤寒、热病、风湿、湿病、阴毒、阳毒、热毒、瘟疫和天象节气。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提高了认识。
(2)疾病认识和治疗方法的进展。
诊断学:孙思邈的诊断观是“夫欲治病,先察其源,待其病机”。他认为,检查病人的时间应该在早晨,因为早晨饮食尚未入,殷琦未动,杨琪未散,经络未满,络脉调整良好,气血不乱。仔细把脉,知其逆流。因此,孙氏提出“当时没有必要”。然后指出“大夫听声,中医观色,大夫诊脉”。孙思邈认为不能只通过脉搏来诊断疾病。
治疗学:孙思邈对临床治疗的看法是“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行欲方”。他列举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比如很难治疗的水肿病,认为盐与水肿有关,要注意忌盐。他对甲状腺肿有一定的认识,用易于普及的羊子代替南北朝时老师用的鹿子治疗甲状腺肿。槟榔用于治疗绦虫病,麻黄用于止咳平喘,黑豆和古柏皮用于治疗脚气,白头翁和苦参用于治疗痢疾。
(3)从“辨病论治”向“辨证施治”的转变
唐代的诊疗倾向于汉代张仲景所定的“辨证施治”,主要表现为证结合。比如在《钱进方》、《外太姚蜜》等医书中,每个病名下都列有大量的方剂,这些方剂是按照不同的证候组合和分类列出的。可见“辨病”原则逐渐向“辨证施治”转变。
2.外科手术
中医的疮疡科就是中医的外科,古代称之为选科。临床掌部肿胀、溃疡、脓肿及溃疡与溃疡科疾病分析。治疗未愈合的肿瘤、溃烂的溃疡、刀伤和骨伤。骨科在隋唐时期由按摩医生直接负责教学和医疗。整形外科在外科方面更先进。唐代骨科医生林道人,是一位精通骨科医学的道士。他写了《不朽的艾滋病,治愈伤痛,打破药方》这本书。提倡骨外伤的常规治疗,强调骨科麻醉、清洗伤口、检查诊断、牵引复位、包扎固定、定期复查等。在治疗技术上,他已经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粉碎性骨折。在改进骨折固定的方法和原则中,应在有效固定和不发生骨折移位的前提下,使患肢适应运动。这些治疗和护理可以加速愈合,减少伤后残疾的发生。
《病因论》中提到,原本是内科杂病的肺痈,被列为外科综合征,恶性肿瘤已有记载,描述了“坏疽”“坏疽”的证候特征。这两种综合征都可以在半个月左右导致死亡,揭示了这些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不良预后。这是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较早记载。
3.针灸科
针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晋代针灸师皇甫谧编撰了《A-B黄帝内经》。书中的基本内容按照脏腑、穴位、气血、经络、病机、针灸方法、禁忌等都有明确的定义。比如穴位总数是654个,比《内经》多了189个,还有一个单个。拟禁8穴,不宜深刺4穴,禁灸31穴。
孙思邈重视医学与针灸的结合。他提出:“如果针灸不是艾灸,艾灸不是针灸,就不是好医生,针灸不是医学,医学不是针灸,就不是好医生,懂针灸和医学才是好医生。”还提出“要么一病用几十个穴,要么几病只用一个穴,都是临时用的。”他最早提出了“阿是穴”的名称和作用,据此论述了天迎穴和不定穴的痛点,并在后世得到应用。
王韬的《外台秘笈》阐述了“针灸能杀人,但不能死人”的观点,所以王韬只记载灸法,不记载针灸,重点介绍唐明灸法。
按摩
按摩技术是一种古老的疗法。隋唐时期,按摩医学方法非常流行。唐六典说:“风入四肢脏腑,为病。宜加以引导和公布,使内病不生,外邪不入。伤若断,则以法矫正。”《外台秘笈》载“手要用一千遍,药可以做到”。总之,唐代的医学发展是辉煌的。
(2)护理实践
隋唐时期,专科医学大发展,护理实践也相应丰富。
1,外科
《诸病源论》中《外伤致肠破裂急救》中说:“肠破裂一端不见,则不能救,两端可见,则可缝合。”又细说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