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为什么是六九头事件?

——有两种说法:(1)“六月六日见顾秀,春打六九头”,第二种“六月六日见顾秀(头),揭开包子里的一包肉。”农历六月初六,气温高,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秋粮长势旺盛,春谷、黍等作物已经开始抽穗,所以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俗,就是每家每户都要在六月初六中午吃一个大包子带肉,希望秋收前风调雨顺,丰收。

此外,6月6日前后,正值农闲时节,各种民俗活动越来越活跃。蓬莱、龙口的民俗主要有三种:一是尝新,即新女婿把新麦给公公婆婆尝鲜。当天中午,他公公婆婆要热情款待新女婿。第二种是邀请媳妇和女婿,也就是已经订婚的青年男女互相宴请。这一天,媳妇(女婿)被视为主宾。三是六月六给婆家送礼,也就是新媳妇六月六给婆家送礼。一般选择六月初二或初四,礼物多为面食,如大饼干、涂成红绿色的面塑等。旧时有送婆婆一双鞋和蒲团(俗称蒲团)的习俗,如今已不多见。相传,六月六日是丈母娘的节日。婆媳关系是家庭和睦的关键,所以农村自古就有一句民谣:“新媳妇六月六不送,婆婆脖子后面就烂一块肉。”意思是婆媳不和。

老北京的六月初六被人们称为“洗晒节”。因为6月份,天气已经很闷热了,再加上又是雨季,气候回归潮湿,一切都容易被霉变损坏。所以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都有洗澡晒东西的习俗。在老北京,虽然普通人没有洗浴设施或现代的桑拿和洗浴用品,但人们一直很干净,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洗澡和清洗自己。6月6日,女性有“洗头发”的习俗。据说在这一天洗头可以让头发一年不油腻不脏。家里养的猫、狗、骡、马等动物也要送到附近的河里洗澡。

元明清时期,6月6日是法定的“洗象日”。古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会穿上由战车、马匹、大象、鼓、音乐和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大象是每个盛大庆典中不可或缺的成员。明清时期,洗象仪式在六月初六举行。清代杨敬亭《杜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如雷,晌午至宣武门。战鼓赶洗象,雨荷桥先下水。”也就是在这一天,象府里的象奴和驯象员敲锣打鼓,带领大象走出玄武门,在城南城墙脚下的护城河中沐浴。这一天会在洗象处附近搭起帐篷,由一名监督员负责监督洗象。到了那一天,临时也会有很多茶棚、大排档,就像赶庙会一样,车、人、看客如蚁。香坊旧址,现为宣武门新华社大院,仍有“赖襄街”、“香坊胡同”的美誉。

每年的六月六日,如果恰好是晴天,宫中所有的马(骑乘和礼仪仪式)都会陈列出来,暴露在阳光下,帝国历史档案馆的档案、记录、御藏等档案和书籍也会放在院中通风晾晒。六月六日,在古代也被称为“吊经节”。北京大大小小的寺庙也在这一天举行“挂经会”,把存放的经书全部拿出来晾干,防止经书受潮和被虫鼠咬坏。比如老北京的白云观佛经楼里藏着5000多卷道藏。每年的六月初一至六月初七,道士们都会穿戴整齐,焚香捧烛,把佛经楼里的“道经”全部拿出来通风透气。著名的广安门郭珊寺也将在6月6日作为斋戒,举行“挂经仪式”。和尚们会拜佛念经,然后寺庙会开放一天。当时,看完洗象,人们会涌向郭珊寺看晒经,于是在寺前形成了一个临时市场,里面有许多小吃摊和杂货摊,非常热闹。民间的轿子店,服装评测店,皮具店,二手书店,字画店,药店,各种店铺都要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应该烘干衣服和被褥。民间谚语中有一句话:“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是指各种颜色鲜艳的衣服。清朝时,北京所有居民在六月初六翻箱倒柜,拿出衣服鞋帽被褥晾晒。因此,一些地区被称为“洗衣服节”或“日光浴”。

六月六,老北京还有踏青赏莲的民俗。为了防暑解暑,一些文人学生经常去寺庙林立、绿树成荫的景点以及长河、雨荷河岸、东便门外二门等地远足。在过去,二门是通惠河上第二个门的位置,是老北京春天夏之时人民的一个景点。当时通惠河两岸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与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门的大门口,也有一条喷溅的瀑布,岸边还有亭台楼阁、私家园林和一些茶馆,宛如江南的一道美景。清朝的《北京支竹词》是这样描述的:“若想在二门坐船探险,吃小鱼汤是甜的。最好上楼,桅杆如江南。”东便门的风景,被称为老北京的“东便门游船”,是旧都的一景。六月是荷花盛开的时候,人们经常去什刹海品尝莲藕。什刹海两岸杨柳成荫,水中荷花美不胜收,在这里乘凉吃冰食别具特色。

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也有很多特殊的饮食习俗。从6月6日开始,老北京市场的中药店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用中药制成的冰水、绿豆汤、夏汤。这一天,院子里的一些家庭主妇也开始自制酱油(用黄豆和豆豉煮熟,在阳光下暴晒,在大桶中酿造)。每年的六月六都要吃素食,比如炒韭菜,炒茄子,烤煎饼。吃素食的习俗除了清淡之外,是否还有深意,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