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塑造大师仓颉的故事,塑造人物。
仓颉,据说他仰望天象,俯视万物,创造了震惊世界的《鸟迹之书》,被称为人类的始祖。黄帝觉得自己很有成就,就封他为“苍”姓(苍),意思是一人高人一等,一人在下。由于仓颉造字很有收获,玉帝还赐天下一场谷雨作为慰藉,也就是现在的“谷雨”节气。根据历史记载,仓颉是一个天生的神童。他与生俱来,所以他发明了书写。
其实这只是古人对仓颉的盲目崇拜,被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大肆炒作。仓颉成为中国文字发明的鼻祖。事实上,中国的文字史比仓颉早几千年诞生。
这位史前传奇人物,在中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籍中从未被提及。仓颉最早是由荀卿在战国时期提到的。其次是鲁的《春秋》和《韩非子》,它们是在荀子的“这么多人写好书,一个人写”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其要点是“写了书”。汉代以后,在《淮南子》、《论衡》中,它已经从“仓颉造字”发展到“仓颉四眼”,开始被神化。尤其是汉代的舒威,更是进一步渲染仓颉“生而能文,亦为河录,故世变,仰视魁星之乐潮流,俯视鱼鸟之羽,知山川,造词”(《春秋生命芽》)。后来,它变得越来越神奇,并发展成为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历史学家”。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还没有国家。“史官”之说,是后人将国家机器的官方名称套用在史前传奇人物身上的结果。
在遥远的远古原始社会,人类祖先不像其他动物一样有语言。彼此的交流只是通过手和身体的动作来表达。人类最早的语言是单音节的感叹词,如“呀”、“呀”、“哇”、“哈”,后来发展成了双音节词。后来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变发展,直到优超时代后期(约654.38+百万年前),才出现了人类的初级语言。
到了燧人氏时代,人类的语言已经相当丰富了。但此时已无言语。如果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记,只能用放石头的方法来记录。我们称之为“打桩记录”。石堆的记法是根据石头的大小、数量、堆放方式、位置来表示不同的东西。这种方法比较麻烦,不方便管理,而且容易被破坏。后来知仁的织女发明了搓绳技术,又发明了“结绳笔记”。结绳笔记是把柔软坚韧的树皮搓成细绳,然后把几十根细绳整齐地挂在一个地方,在上面打结。大事捆绑,小事总结,先发生的在里面打,后发生的在外面打。为了记录更多的东西,织女利用植物的自然颜色将琴弦染成各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一种东西,让记录的东西更加清晰。因为更方便,更容易保存,“打结笔记”取代了“打桩笔记”。
在燧人氏后期(约公元前一万年),燧人氏发明了最早的“象征文字”。最初,符号字符主要由三个符号组成,即“χ”、“△”和“米”。它的发明源于“结绳笔记”的大结和总结。起初有人觉得结绳笔记麻烦,就用符号把结绳笔记的“结”刻在一块石头上,大结用“χ”表示,小结用“△”表示,重叠结用“米”表示。发现这种方法比结子笔记更巧妙,避免了结子笔记容易燃烧、腐烂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保存。于是人们逐渐用“符号刻字”来代替“打结笔记”,并相继发明了几十种不同的符号来代替不同的东西。这个符号是中国古代的原始文字。
古代的符号和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五千年左右,早期的古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和文字记录的。古代有专门记载历史的官员,如上主事、大典事、少典事,都是在黄帝政权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