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候知识?
气候类型
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盖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世界地图
祁柔用英语编辑了这一段。
1 .情景2 .气候3 .氛围编辑本段意思。
简介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气候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纬度和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和洋流、地形和大气环流。我国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明显,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寒潮、台风和梅雨是我国重要的天气现象,它们的形成和变化构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主要标志。
基本解释
气候
1.【季节】:指一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个季节。也指的是季节性气候,今年晚些时候这个时候就开始厚霜了。——宋·陆游《园中书醒目》2。【气候】3。给定区域的天气条件和天气发展所显示的变化的大气状态是在一个宫内,气候是不均匀的。——唐杜牧《阿房宫赋》4。一个团体或一个时期的流行趋势或环境条件,政治气候。【成功发展】:比喻成果或成就成不了气候。
详细说明
1.它指的是一年中的24个节气和72个高潮。也指季节。
气候
宋高澄《纪朔历气候》:《礼记·月令》注:‘昔周公作时训,定于二十四气,分七十二期,故气候始于太昊,定于周公。”"宋诗《园中书·养眼》:"今气候迟,厚霜将起此时。"宋庆罗序:“然而霜雁叫天,秋蝇鸣野,亦是气候所致。”2.指云和气体的变化。在古代,它经常被用来预测好运或厄运。《三国志·蜀志·周群传》:“少学蜀,专心待事业...我经常让我的奴隶在楼上更直接的看天灾,然后我看到了,也就是我上楼去看,不避朝夕。所以有气候而无所见者,以其言。”《晋书·艺传·戴阳》:“阚秋,西将军,郁亮代镇武昌,后引外气候。”北魏李道元写《水经注·污水志》:“曹在文木,郡史,招太常丞大夫,以明气候,拜右中郎将。”刘唐豫西边塞流行:“将军占气候,夜间出营。”3.指天气。
气候学
南朝宋人谢惠连《石屋归湖》诗中写道:“幽幽气候变,山水含清辉。”苏颂舜钦《夏饮同韵胜》:“九夏苦而苦,天气恶劣。遇到干旱的时候,非常凉爽。”明代唐顺之《游遵化汤泉》诗:“秋寒,气候甚惊。”清代吴占泰《虎村上莲花岭》诗:“山深气异,流水四月。”4.比喻结果、成就、未来。清代李煜《比目鱼口法》:“故兵征,积草定粮,二十余载,于万重山中成气候。”茅盾《霜叶红如二月花》二:“戊戌变法已经20年了。我们借鉴了别人的声光电气化,有点像。但是我们学了法律法规,却完全不成气候。原因是什么?" 5.指字画或诗词的韵味和风格。南朝齐谢赫古画第一品:“画风气候妙。南朝梁蓉蓉诗:“伊稀的诗有一种优雅的气候,是王元所不及的。但是,他们是闲的,长期的,他们是好的,是促进的。唐元贞《万州史家刘军墓志铭》:“文辞有古人之气。”刘崧·柯庄《江西诗派序》:“气候急,不可放松。" 6.指人的风度。《三国志·武治·朱然传》:“不过,长不超过七尺,气候分明,专家博学,文才只是武备,其余皆是素质。“《太平广记》(卷490)引《东阳噩梦录》:“石淼气候哑巴,靠亲戚托人照顾。"沈清回答《浮生六记》:"在除夕之夜,那些穿着棉袍和纱罩的人不关心气候,也就是说,土著人五官相同,但看起来不同。" 7.七年级教材:气候是某一地区温度和降水的总称。编辑本段的基本概念。
概念
气候
气候难民
气候是地球某一区域多年来大气的总体状态,是这一时期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各种统计(均值、极值、概率等。)的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是表达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很多国家对气候现象的记录由来已久。我国春秋时期用标准表测量日影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有24个节气和72个高潮的完整记录。气候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意为倾斜,意思是不同地方的气候与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由于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分布的差异,以及海洋、陆地、山脉、森林等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在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不同物理过程,气候除了温度大致按纬度分布外,还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按照水平尺度,气候可分为大气候、中气候和小气候。大气候是指全球和区域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极地气候、高原气候等。中等气候是指较小自然区域的气候,如森林气候、城市气候、山地气候、湖泊气候;小气候是指较小范围的气候,如接近地面的大气和小范围特殊地形(如高山或山谷)下的气候。在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终年不化;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气候分布图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旱季和雨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年温差小,年降水量季节分布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年温差大;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山地气候:从山脚到山顶的垂直变化;极地苔原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极地冰盖气候:终年严寒。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随着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适应了今天和不久前的气候,
气候资源
因此,如果这些变化使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无法太快适应,人们将很难应对这些变化。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可能对人类基本生活水平(住房、食物、饮用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所有国家来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日益频繁将增加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有些影响实际上是不可逆的,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负面影响。据统计,从1950到2000年,特别是1990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二,一方面是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是中国整体经济体量的增加,所以经济损失的绝对值明显增加。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除浇灌冬小麦外,将主要减产。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也有很大影响。全球变暖加速了水循环过程,增加了降水的空间异质性。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增加,会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对三峡水库安全运行有一定影响。此外,气候变化还将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营维护的投资。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气候和环境问题,已经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威胁,而且这种威胁还将持续和加剧。科技界要特别关注气候变化,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高气候系统、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但两极附近降水较少。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海岸降水较多,西海岸降水较少。2.海陆位置。在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3.地形因素。通常山区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降水。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海地区的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比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直接得益于温暖湿润的北大西洋洋流。寒流对沿海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除湿的作用。比如沿海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沙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冬天最冷的地方和夏天最热的地方
中国冬天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省漠河镇。65438+10月平均气温-30.6度。最冷的地方出现了零下52.3度的极端最低温度。这是中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最低温度。中国夏天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七月平均气温33度,故称“霍州”。那里的极端最高温度一度达到49.6度。这是我国现有气象记录中的最高值。被称为“三大火炉”的重庆、武汉、南京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8.6、29.0、28.2。和霍州的吐鲁番比起来,不得不承认失败。编辑此部分的气候类型。
形式
由于水热组合的差异,或者水的季节分布的差异,或者巨大山脉和高原的存在,同一气候带的一些内部气候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还可以进一步划分几个气候类型。比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都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欧亚大陆东海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海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雨林气候)的特点是一年四季高温多雨。位于各大洲赤道两侧,向南向北延伸约5 ~ 10,如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东南亚的一些岛屿。这些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区,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成雨的机会很多。全年多雨,没有旱季。年降水量2000多毫米,月降水量最少60多毫米,多雷雨。各月平均气温25 ~ 28℃,全年夏季漫长,无季节变化。全年气温一般在3℃以下,日平均气温可达6 ~ 12℃。在这种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下,植物可以一年四季生长,树种多样,植被茂密。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热带干湿季气候(也称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常年高温,降水分为旱季和雨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带的两侧,即中美洲、南美洲和非洲,大约在北纬5 ~ 15(有的延伸到25)。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由于南北运动和赤道低压区与信风区的交替影响,一年中干湿季节分明。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赤道海洋气团盛行,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到处生长茂密的高草和灌木,树木稀疏,即稀树草原景观。当受信风影响时,热带大陆气团盛行,干燥少雨,导致旱季,土壤干燥,草枯萎,树木落叶。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 ~ 2个月的旱季。其次,全年气温高,具有低纬高温的特点。冷月平均气温在16 ~ 18℃以上。最热的月份出现在旱季之后,雨季之前,所以这个地区的气候一般分为干燥、炎热和多雨三个季节。全年气温略高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气温。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又称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是常年高温干燥。分布在热带干湿季气候区之外,大致在北纬15 ~ 30之间,分布最广的是北非、西南亚和澳大利亚中西部。热带干旱气候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热带大陆气团盛行,气流下沉,炎热干燥成为这种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高,有世界“热极”之称。降水很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而且变化很大,甚至多年不下雨,强烈的日照和强烈的蒸发进一步加剧了气候的干燥。热带半干旱气候,分布在热带干旱气候区的外缘,特点是:一是雨季短,年降水量可增加到500mm;第二,高纬度一侧的温度没有低纬度一侧高。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为旱季和雨季。主要分布于台湾省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地区和菲律宾群岛;此外,它还分布在澳大利亚大陆的北部沿海地带。这里常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冷月最高一般在18℃以上。全年降水量较大,集中在夏季,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对流性降雨较多,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的大量降水,导致夏季雨水比热带干湿季多;在一些迎风海岸,由于地形的影响,夏季降水量甚至超过了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0,500 ~ 2,000mm以上。该区热带季风发达,干湿季明显,即冬季北半球吹东北风,形成旱季;夏季吹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水汽丰富,降水集中,形成暖季。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出现在北纬25 ~ 35°的亚热带大陆东岸,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相互竞争的地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以北,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这里冬天很温暖,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炎热,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2℃以上,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为1,000 ~ 1,500mm,夏季较多,但无明显枯水期。与温带季风气候相比,季节变化基本相似,只是冬季气温较高,年降水量增加。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夏干气候(又称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位于亚热带纬度的大陆西海岸,在30°到40°之间,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州海岸、南美洲智利中部海岸、南非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它是热带半干旱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过渡地带。这些地区受压力带季节性位移影响显著,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所以夏季除大陆西部沿海的寒流外,气温都很热,向下流动不利于云雨,所以气候干燥;冬天受西风影响,温和湿润。年降雨量适中,年降雨量在300 ~ 1,000mm之间,以冬季为主。
亚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阿纳托利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和南美洲的格兰查科。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远离大海或被山脉阻隔,潮湿的气流难以到达。同时地处亚热带,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过渡的类型。这里的植被属于荒漠草原,通常有旱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浅棕壤。
亚热带草原气候
特征与热带草原基本相同,但分布在亚热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多雨。位于大陆西海岸,北纬40° ~南纬60°。常年处于西风带,深受海洋气团影响,沿岸有暖流通过。冬天没有严寒,夏天没有酷暑。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在22℃以下,全年和日温差较小。全年都有降水,尤其是秋冬季节。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山区迎风坡可达2000 ~ 3000mm。这种气候在西欧最为典型,分布面积最大,在南北美洲西海岸的相应纬度,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也有分布。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暖,降水稀少。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西经100以东)和北纬35° ~ 55°之间的欧亚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东部。这种气候在温度和降水的变化上有点类似于温带季风气候,但风向和风力的季节变化没有温带季风气候那么明显。冬季受气旋活动影响,降水略多;夏季有对流雨,但夏季雨的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显著。天气不定期地变化。
中纬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出现在北纬35 ~ 55°附近的亚欧大陆东海岸,包括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和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冬季受高纬度内陆偏北风影响,极地大陆气团盛行,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南风和东南风,有暖、热、雨季。年降水量约为65438±0,000毫米,其中约三分之二集中在夏季。一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加,冬、夏季的温度振幅相应增加,而降水量逐渐减少。
温带阔叶林气候
主要分布在西欧、东亚和北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热月平均气温13-23℃,冷月平均气温-6℃左右。年降水量为500-1000毫米。也被称为温带森林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又称温带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的腹地,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草原。亚洲和北美的这种气候带远离大海,深入内陆,群山和高原环绕,潮湿的海洋空气很难到达。温带大陆气团常年盛行,形成了冬季酷暑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一般来说,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50 ~ 500 mm,南美洲这种气候区位于大陆西风带的东海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西海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暖干多雨,沿海有寒流,所以空气稳定,降水稀少。
温带沙漠气候
又称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1),温带大陆腹地沙漠地区的气候。极度干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有些地方甚至多年不下雨。夏季炎热,白天最高温度可达50℃以上;冬季寒冷,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气温年变幅大,日变幅也大。云少,相对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自然景观多为沙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沙漠植物。中亚和中国的塔里木盆地是沙漠气候。(2)温带半干旱气候处于干旱气候的外围,夏季气温低于温带干旱气候,降雨量也高于温带干旱气候。
亚刚性大陆性气候
亚刚性大陆性气候(也称亚刚性针叶林气候)。这种气候出现在北纬50°到65°之间,呈带状分布,横贯北美和欧亚大陆。具体来说,在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分地区;在欧亚大陆,西起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除南部),经芬兰和苏联西部(南界在列宁格勒-高尔基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一线),到达苏联东部(除南部)。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为界。该地区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是极地大陆气团的来源。冬天,北极气团入侵的机会很多。在温暖的季节,热带大陆气团有时可以穿透。这种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每年有5 ~ 7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经常出现-50℃的寒冷天气;夏季短暂而温暖,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最高可达18 ~ 20℃,尤其是年变幅。年降水量一般为300 ~ 600毫米,以夏雨为主。由于蒸发较弱,相对湿度很高。
北极苔原气候
极地长期寒冷气候(苔原气候)。分布于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的北缘(南部以最热月10℃等温线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连)、格陵兰岛部分海岸和北冰洋多个岛屿。在南半球,分布于马尔维纳斯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其特点是:全年为冬季,一年中月平均气温在0 ~ 1 ~ 4月之间,冬季寒冷漫长;年降水量约200~300mm,以降雪为主;地面有一层永冻土层,只有地衣、苔藓等低级植物。
非常寒冷的天气
极地冰盖气候。分布在极地及其附近,包括格陵兰岛、北冰洋的几个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盖高原。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发源地。整个冬天它都处于长夜状态。夏季虽是四季如春,但阳光斜射,获得的热量较弱,所以气候终年寒冷,各月气温都在0℃以下。南极大陆年平均气温为-25℃,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1967年,挪威人测得的绝对最低温度为-94.5℃,堪称世界“冷极”。地面大多覆盖着厚厚的冰雪,还有很多冷风暴,植物很难生长。
高山高原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随地形的海拔高度垂直变化,形成了垂直的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气候带结构,即同一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和位置的差异,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三、当前的气候问题目前,气候变化不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统一认识:第一,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世界的合作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第二,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我们应该协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应该促进而不是阻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第三,技术进步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国际社会应加大资金投入,扩大信息交流,加强技术创新、推广和利用方面的合作,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第四,气候变化是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应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抵御能力,增强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编辑这段中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指相对快速的冷热变化或暂时的冷热状态。气候是指一般的天气状况或长期存在的主要天气状况。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其次,研究天气对人的影响比研究气候对人的影响更难控制一些文化和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