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天坛的信息
Xi安天坛
Xi的天坛位于Xi南郊的天坛路以南。始建于隋朝,唐末废弃。它是皇帝祭天的仪式建筑,也是古都Xi安保存较为完整的皇家建筑。原为土堆,被保护为“唐天坛遗址”。唐朝的21个皇帝,除了顺宗和爱宗,都在这里进行祭天的仪式。
说起天坛,很多人会想到北京的天坛。然而,在Xi安,有一个比北京天坛更古老、更有历史意义的天坛。因为藏在一个破旧的院子里,很少有人注意。
天坛始建于隋朝,唐末废弃。古称圆山,后称天坛。它位于唐代长安明德门遗址以东约950米,在xi市雁塔区陕西师范大学以南。Xi安天坛遗址是陕西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于8月31,1957公布。65438年至0999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队考古所安家耀研究员主持发掘,整体较为完整。露出残存的台壁,找出唐代穹顶的基本形状。2003年至2004年,Xi文物局组织实施了天坛保护工程。Xi安天坛
穹顶是一个四层圆形祭坛,白色灰泥。祭坛每层配有十二字(即舞台上的台阶),以十二字的形式均匀分布在祭坛四周,分别向12个方向辐射,反映唐代人眼中的天上十二字,均匀分布在祭坛四周,分别是子、丑、阴、毛、陈、司、武、卫。南午位比其他十一位宽,午位(即南舞台)比其他十一位宽,是皇帝登坛之道。
祭坛* * *共四层,全为土造,高约8米。底层直径约54米,二层直径约40米,三层直径约29米,四层(顶层)约20米。每层的高度从1.5米到2.3米不等,在顶楼中央可以看到一个小坑。隋朝的两位皇帝,唐朝的19位皇帝都在这里祭天,尤其是武则天皇后。唐朝以后,穹顶被废弃,坛身一直保存至今。1999年5月,回填土,等待保护方案。整个穹顶的建造方法非常独特。整个坛体无砖无石,全部用素土夯筑。墙面和台面用黄泥抹平,所有裸露的部分都覆盖了一层白灰。
Xi安天坛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帝王祭天仪式建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专家安家耀指出,与北京的天坛相比,Xi的天坛更有价值。北京的天坛只有5.4米高,Xi的天坛有8米高。北京天坛只有四面有台阶,Xi安天坛12有台阶。北京的天坛建于明清时期,Xi的天坛比它早1000多年。Xi的天坛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其遗址还被列入Xi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请的预备名单,保护计划已提交国家文物局,如果申请成功,将向公众开放。
Xi安天坛好的公交路线:19、44、215、217、229、323、408、504、527、600、K600、603、K6365438+。
北京的天坛
中国人:天坛,天坛的象征——祈年殿
汉语拼音:Tiān tán
中文:天坛
天坛介绍
北京天坛位于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南面,正阳门以东。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是中国古代明清皇帝祭天的地方。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帝王“祭天”、“祈福谷”用的建筑。天坛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比故宫(紫禁城)还大。它有两面墙,形成一个内坛和一个外坛。主要建筑有新年祈年殿、皇家拱顶和圆顶。穹顶建在南北纵轴上。坛壁南圆北圆,象征圆的地方。圆顶祭坛在南面,祈祷祭坛在北面,两个祭坛在同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隔着一堵墙。穹坛的主要建筑有穹坛和皇穹宇,谷坛的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干帝宫和祈年门。念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原名“大寺殿”,为长方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分别象征四季、十二月、十二点和周日的星星。这是仅存的唐明风格的古建筑群。瓦丘建于明代嘉靖九年。每年冬天的至日,都会在戏台上举行“天祭仪式”,这就是所谓的天祭台。回音壁是拱顶的圆形墙壁。由于墙体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由于精确的周向曲率,声波可以沿着墙体内表面不断反射,向前传播。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就有正式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还处于奴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的皇帝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虔诚。历史上每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看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祭祀建筑在帝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和最完美的艺术来建造,建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天坛是我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与朱迪任职十四年的紫禁城同时建成。嘉靖九年(1530),因四郊分别祭祀制度,嘉靖十三年(1534)更名为天坛。经过清乾隆、光绪皇帝的重建,形成了现在的天坛公园格局。
明朝初年天地合祀,南北郊坛同祀。举行祭祀的地方叫大司堂,是一个有十一个房间的方形建筑。明嘉靖九年(1530)改为天地分开,在天坛内建一座圆丘坛祭天,在北郊另建一座方泽坛祭地。最初供奉天地的宏伟庙宇逐渐被废弃。嘉靖十九年(1540),原大祭堂改为大享乐堂,开始了圆形建筑。
清廷入关后,一切还是按照明朝的旧制度。乾隆年间,国力强盛,天坛也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决定重修天坛内外城墙,将土墙改为城砖,从中间到顶部包裹两层城砖。内坛墙顶宽度缩减为四尺八寸,无檐柱,成为无柱廊的悬廊。重建后,天坛内外壁更厚,GAI长达十余里,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天坛的主要建筑,如祈年殿、御殿、穹顶等也在此时重建,并一直保存至今。
[编辑此段]世界遗产
中文名:天坛
英文名:天坛
编号:200-021
北京天坛已经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天坛根据文化遗产选择标准C(I)(II)(III)于1998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北京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位于皇家园林中,被古松环绕。它是保存完好的寺庙建筑群,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单体建筑都体现了天地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中国古代世界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同时,这些建筑也反映了皇帝和王子在这种关系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编辑本段]天坛文化遗产价值
(1)北京天坛是中华文明的积淀之一。
天坛的选址、规划、建筑设计、仪式、音乐、舞蹈都以中国古代《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成功地展示了古代人对“天”、“天人关系”的认识和对神的渴望。历代都建坛祭天,北京的天坛是中国保存完整的两座寺庙之一,另一座是Xi安的隋唐天坛。
(2)北京天坛展示了中国古代意义和象征的独特艺术表现。
穹顶的规模和构件的数量都很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来象征“天”,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的祈年殿是圆形的,蓝色的,它的柱子和开间分隔了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小时(古代一天十二个小时,每个小时是两个小时)以及象征天空星星的星座等。处处“像天地”是古代“唐明”(中国古代皇帝专用的祭祀建筑,处处像天地)仅存的范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
(3)北京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身,是古代精品中的精品。
[编辑此段]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成一条直线。所有的宫殿和祭坛都朝南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天空。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风格独特。祈年殿是皇帝祈求丰收的地方。是一座三檐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它有一个蓝色琉璃瓦屋顶,全砖木结构,没有长檩条梁。它由28根木柱和36根檩条支撑,在建筑造型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天坛由双坛墙分为内坛和外坛,形似“会”字。双坛墙的南角为直角,北角为弧形,象征“一圆之地”。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来西墙只开了祈谷门和祈秋门。1949后,东门和北门相继建成,内坛南面的赵恒门改为南门。
天坛内坛墙周长41.52米,有东门、北门、西门六个门,球球殿南门有太元、赵恒、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面有瓦胡岛祭坛和皇家穹顶,北面有祈年殿和甘皇帝殿。两部分用隔墙隔开,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单笔桥”(砖砌走道)连接着瓦胡岛祭坛和山谷祈祷祭坛,形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球球祭坛是皇帝举行祭天礼物的地方。建于嘉靖九年(1530)。祭坛平面呈圆形,分三层,均有汉白玉栏杆。祭坛表面最初是由蓝色釉面砖制成的。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后,用坚硬耐久的艾蒿青石铺成。每层的栏杆头都刻有龙纹,每层栏杆下都有一个石龙头向外延伸,用于坛面排水。圆形土墩祭坛有两堵矮墙,外侧和内侧的圆圈,象征着一个圆形的地方。球球祭坛的附属建筑包括皇穹窿及其附件、圣穹窿、祭祀亭和三穹窿(祭祀穹窿、乐器穹窿和布朗推荐穹窿)。站在球球圣坛顶楼正中的巨石上,虽然窃窃私语,却十分响亮。所以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他洪亮的声音就像来自天上的神谕,祭祀时的庄严气氛更显神秘。这是因为祭坛表面光滑,声波能迅速向四面八方传播,打在周围的石栅栏上,反射回来,与原声融合,所以音量增大了一倍。
帝国穹顶位于穹顶的北部。它是穹顶献给众神和存放神圣石板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原名太庙,嘉靖十七年(1538)更名为御金库。它是一座双檐的金字塔形屋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改为鎏金顶单檐青瓦金字塔形屋顶。有五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东西。正殿和东、西大殿都被一面平整光滑的圆墙所环绕。人在墙的不同位置说话,远处站在墙边的人都能听得很清楚。这是回音壁。在皇穹宇的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声石:站在台阶附近的第一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一个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两个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可以听到三个回声。
皇穹宇的正殿和附殿由圆形围墙环绕,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壁光滑平整,能有规律地传递声波,回声悠长,故称“回音壁”。
祈谷坛是孟春举行祈谷仪式的地方。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它的主要建筑包括祈年殿、皇宫、东西配殿、祈年门、厨师、祭祀亭和走廊。祈谷坛是一座坛殿合一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殿下祭皇”的说法而建立的。祭坛共三层,高5.6米,下径91米,中径80米,上径68米。祈年殿呈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它有三层蓝色琉璃瓦,圆形屋檐,金字塔形屋顶和镀金屋顶。祈年殿由28根楠木柱支撑,呈圆形排列。中间有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檐。12中间金柱支撑第二檐;外侧12檐柱支撑第三檐;三层天花板对应设置,中间有龙凤藻井;在大厅里,有梁,龙,凤和彩绘印章。
祈谷坛的另一个重要建筑是黄干厅,它位于一个长方形的庭院里,四周有祈年墙,中间有玻璃门相连。这是一个寺庙风格的大厅,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是白色大理石栏杆的基座。是供奉“天皇之神”和天皇祖先的版本的寺庙。神的石板被供奉在形状像房子的神龛里。农历初一、十五,负责祭祀的衙门定期派官员扫尘焚香。祭祀前一天,皇帝来此焚香行礼后,礼部大臣焚香,随后三跪九叩,再由以卿为首的太常寺官员请将神牌置于龙亭,由仪威样铒抬至祈年殿相应神龛摆放祭祀。
球球祭坛、帝国圆顶和山谷祈祷祭坛是中轴线上的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个主要建筑的是一个贯穿南北的长平台,称为单笔桥,也被称为神道或海景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至3米,象征着这条道路与天宫相通,皇帝由南向北一步步升天。单笔桥的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帝国路,右边是国王路。皇帝走皇道,群臣走王道,神仙走神道。桥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隧道,是牲畜祭祀前送去宰杀的洞口。
斋宫位于天坛西门南面,东西向。是皇帝来天坛祈福谷,祈福天之前斋戒沐浴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是一座小宫殿。它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叫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御设施,外城四角都有值班室。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皇帝每次进出斋宫,都会按铃迎接。詹姆宫内城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正面以正殿为中心;后面是皇帝的内宅;中间是一个狭长的院落,院落两端各有五个回廊和瓦房,分别是太监总管和太监的值班室。斋宫占地4万平方米,有200多座建筑。虽然没有故宫那么宏伟,但也是宏伟典雅。明清两代的皇帝都来这个“智宅”三天。只有雍正帝“智宅”改故宫后的前两天,最后一天搬到天坛。外围有两条御沟,外沟内堤周围有163回廊。宫殿东面有5个大殿,为砖结构,无梁厅式券。在正殿的平台上,有一个供斋戒的青铜亭和一个时辰牌位亭。殿后有五间寝殿,东北角有钟楼,内有永乐年钟。
神乐部是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在瓦丘坛西天门外西北设立的。神乐部是管理祭祀天朝时古乐演奏的机关。明朝称神乐观。那时候道士就是乐舞官和乐舞人看好神。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300名乐师和舞蹈演员开进北京。之后,上帝很乐观,保留了约600名乐师和舞者。到嘉靖时,乐舞总人数达到2200人。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古建筑之一。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明朝永乐以后,每年的冬季至日、正月、新日和夏梦(夏季的第一个月),皇帝们都会来到天坛举行祭天和祈福的仪式。如果一年少雨,我们会在瓦丘坛祈雨。献祭前通常需要禁食。祭祀时,皇帝除了供奉祭品外,还要带领数百名文武百官拜祭,以求祈求上帝的怜悯。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是突出天空的广阔和高度,以显示“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上,内坛位于外坛南北中轴线的东侧,而球球坛和祈祷坛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侧。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边的开放性,让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获得开阔的视野,从而感受到天庭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而言,祈年殿和御殿都采用了圆形金字塔屋顶,其外部基座和屋檐层层收缩抬升,也体现出一种贴近天空的感觉。
天坛也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寓意和象征表达。北圈南面的坛墙和外墙为方形的圆形建筑设计,寓意着“天圆地方圆”的传统世界观。主要建筑中蓝色琉璃瓦的广泛使用,以及祭坛中的“杨数”和祈年殿中的柱子的设计也是这种表达的具体表现。
[编辑此段]瓦丘坦
秋秋坛,又称祭天坛、祭天天台坛,是皇帝在冬季至日祭天的露天三层圆形石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祭坛周长534米,高5.2米。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的列数和步数为杨(也称“天”,即九的倍数),意为“九五”。祭坛表面是由艾叶青石制成的。除了中央的石头是圆的,祭坛的外圈都是扇形的,数字是正的。每层都有汉白玉栅栏柱,都是9的倍数。顶楼中央的圆形石板被称为太阳石或天心石。当你站在上面大喊或敲打时,声波会被附近的栅栏反射,形成显著的回声。
在中国古代,单数叫做正数,偶数叫做负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意为最高最大的天体,称为“天”。古人认为九是阳数的极点,表示最高到最大,皇帝是天子,也是最高到最大,所以整个球球坛都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球球祭坛围栏上的柱子和台阶的数量到处都是9或9的倍数。顶部圆形石板的外层是9层的扇形石。最里层9块石头,每向外一层增加9块石头,中下层也是如此。三层栏杆数量为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共360天。三层坛面总直径45尺,不仅是9的倍数,还寓意着“九五”之意。
球球祭坛外面有两面墙,有一个内圈和一个外圈,两边各有一个星形门。西南角预计有三个灯台(南北仅存两个),东南角有柴炉、坑、燃炉、役桌。祭坛东侧还有神库、神厨、祭祀亭、祭祀器皿库、乐器库、棕楼库等附属建筑。
[编辑此段]帝国金库
穹顶的北面是皇家拱顶。皇穹宇的庭院位于穹顶外支的北侧,坐北朝南,有圆形围墙。南面有三扇玻璃门。主要建筑是帝国拱顶和东西附属大厅,这是一个崇拜圆顶的地方。祭天用的祭台都存放在这里。建于嘉靖九年(1530),原名太庙。十七年(1538),改名御金库。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为单檐金字塔形屋顶建筑,屋顶镀金,屋顶铺蓝色琉璃瓦,象征蓝天。正殿直径15.6米,高度19.02米。由八根金柱八根檐柱支撑,三层天棚沉箱层层汇集,结构精巧。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成的圆形石台,供奉“天皇之神”的牌位,左右各享天皇祖先的牌位。正殿各有厅堂,供奉着日月星辰云雨雷电等神灵的牌位。整个寺庙看起来像一个圆形的亭子,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山基座上,周围有石头护栏。此外,在皇宫正面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称为三阴石。当皇穹宇门窗紧闭,附近无障碍物时,站在第一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一种回声;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两个回声;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你能听到三个回声。
回音壁是帝国拱顶的墙壁。城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是地面砖砌的,墙上贴着蓝色琉璃瓦。栅栏的弧度很有规律,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声波的折射也很有规律。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附厅后面,贴着墙,一个人对着北面的墙说话,声波就会继续沿着墙折射,到达一两百米的另一端。声音再小,也能让对方听得清清楚楚,声音绵长,很有意思,给人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被称为“回音壁”。
[编辑此段]祈年殿
祈年殿位于天坛的北面,也被称为祈年殿。它最初被称为大祈祷殿和大享乐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天坛最早的建筑。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后,改名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毁于雷火,几年后重建如初。目前,祈年殿为圆形建筑,直径32.72米。金碧瓦盖,三重檐金字塔形屋顶,层层收拢,总高38米。
祈年殿的座位是一个圆形的祈年谷祭坛,高6米,三层,气势磅礴。祭坛四周有矮墙,东南角设柴炉、土堆、燃炉、役桌。在祭坛的北部,有黄干大厅,它有五个房间宽。本来是放祖宗牌位的,后来搬到祠堂了。祭坛旁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祭祀亭、祭祀道、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一块七星石,放置于嘉靖年间。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皇帝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这是一个圆形大厅,有三重屋檐和镀金屋顶。屋檐是深蓝色的,铺着蓝色的琉璃瓦,因为天空是蓝色的,象征着天空。
祈年殿的建筑卓越之处在于,祈年殿由28根楠木柱和36根相互连接的桌椽支撑。这些大柱子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间的四根柱子叫田童柱,代表四季;中间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点;二十四节气用中层和外层相加表示;三层加起来28,代表28颗星;列顶加八子列,代表三十六天;宝顶下的雷公柱,代表着皇帝统一全国。它的附属建筑包括皇宫、祈年门、神库、神厨、祭祀亭、柴炉、棺材坑、服务平台、祭祀道路和72条长走廊。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一块七星石,石上刻有山形云纹,置明嘉靖年间。
这个大厅坐落在一个圆形汉白玉基座上,面积超过5900平方米。基座分三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刻的白色大理石栏杆。这个平台和主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当游客走出新年祈年殿的大门,向南望去,他们看到了笔直的隧道,它一直向南延伸。一路上的门廊都是沉甸甸的,越远越看不到尽头,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建筑专家在参观天坛后说:摩天大楼比祈年殿高得多,却没有祈年殿高大深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此殿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遭雷击烧毁。据说当时大厅的柱子是用瑞香科的材料做的,燃烧时,几里外都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第二年,皇帝召集大臣讨论重建祈年殿的问题。由于找不到图样,主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业部召集了曾参与修复祈年殿的工匠,让他们在施工前根据记忆和口述制作图样。所以现在的祈年殿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但基本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仍保留了明朝的样子。
九龙藻井祈福殿内,天花板是精美的“九龙藻井”,龙井柱上涂金。殿中央有一块扁平的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图案是天然的龙凤纹。一龙牵一凤,为“龙凤石”,即“龙凤呈祥”。相传这块石头上只有凤凰图案,但殿顶的藻井里只有一条雕龙。随着年龄的增长,龙凤有了灵感,金龙经常飞下来找凤凰石上的凤凰取乐。没想到有一天,遇到了嘉靖皇帝,在石头上跪拜。金龙没有时间飞回来。它和石头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了巨石,再也出不来了。从此成为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烧的时候,这块龙凤石被火熏着烧了一天一夜。石头虽然没有被烧成碎片,但是龙纹被烧成了浅黑色,凤纹模糊不清。祈年殿前,东有九殿,西有九殿,称为东盖和Xi盖,是收藏神位牌位的仓库。明代祭天时,除了祭神外,还要祭天皇族朱的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五大山脉、五岳五镇、四海(江湖)四渎、风暴、山川、中医、道教等历代神灵和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