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解说

天坛的主要建筑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成一条直线。所有的宫殿和祭坛都朝南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天空。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风格独特。祈年殿是皇帝祈求丰收的地方。是一座三檐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它有一个蓝色琉璃瓦屋顶,全砖木结构,没有长檩条梁。它由28根木柱和36根檩条支撑,在建筑造型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天坛由双坛墙分为内坛和外坛,形似“会”字。双坛墙的南角为直角,北角为弧形,象征“一圆之地”。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来西墙只开了祈谷门和祈秋门。1949后,东门和北门相继建成,内坛南面的赵恒门改为南门。天坛内坛墙周长41.52米,有东门、北门、西门六个门,球球殿南门有太元、赵恒、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面有瓦胡岛祭坛和皇家穹顶,北面有祈年殿和甘皇帝殿。两部分用隔墙隔开,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单笔桥”(砖砌走道)连接着瓦胡岛祭坛和山谷祈祷祭坛,形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球球祭坛是皇帝举行祭天礼物的地方。建于嘉靖九年(1530)。祭坛平面呈圆形,分三层,均有汉白玉栏杆。祭坛表面最初是由蓝色釉面砖制成的。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后,用坚硬耐久的艾蒿青石铺成。每层的栏杆头都刻有龙纹,每层栏杆下都有一个石龙头向外延伸,用于坛面排水。圆形土墩祭坛有两堵矮墙,外侧和内侧的圆圈,象征着一个圆形的地方。球球祭坛的附属建筑包括皇穹窿及其附件、圣穹窿、祭祀亭和三穹窿(祭祀穹窿、乐器穹窿和布朗推荐穹窿)。站在球球圣坛顶楼正中的巨石上,虽然窃窃私语,却十分响亮。所以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他洪亮的声音就像来自天上的神谕,祭祀时的庄严气氛更显神秘。这是因为祭坛表面光滑,声波能迅速向四面八方传播,打在周围的石栅栏上,反射回来,与原声融合,所以音量增大了一倍。帝国金库

皇穹宇位于瓦丘坛的北面。是供奉瓦丘坛和存放圣碑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原名太庙,嘉靖十七年(1538)更名为御金库。它是一座双檐的金字塔形屋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改为鎏金顶单檐青瓦金字塔形屋顶。有五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东西。正殿和东、西大殿都被一面平整光滑的圆墙所环绕。人在墙的不同位置说话,远处站在墙边的人都能听得很清楚。这是回音壁。在皇穹宇的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声石:站在台阶附近的第一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一个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两个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可以听到三个回声。皇穹宇的正殿和附殿由圆形围墙环绕,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壁光滑平整,能有规律地传递声波,回声悠长,故称“回音壁”。齐古潭

祈谷坛是孟春举行祈谷仪式的地方。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包括祈年殿、皇宫、东西配殿、祈年门、厨师、祭祀亭和长廊。祈谷坛是一座坛殿合一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殿下祭皇”的说法而建立的。祭坛共三层,高5.6米,下径91米,中径80米,上径68米。祈年殿呈圆形,高38米,直径32.7米。它有三层蓝色琉璃瓦,圆形屋檐,金字塔形屋顶和镀金屋顶。祈年殿由28根楠木柱支撑,呈圆形排列。中间有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檐。12中间金柱支撑第二檐;外侧12檐柱支撑第三檐;三层天花板对应设置,中间有龙凤藻井;在大厅里,有梁,龙,凤和彩绘印章。祈谷坛的另一个重要建筑是黄干厅,它位于一个长方形的庭院里,四周有祈年墙,中间有玻璃门相连。这是一个寺庙风格的大厅,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是白色大理石栏杆的基座。是供奉“天皇之神”和天皇祖先的版本的寺庙。神的石板被供奉在形状像房子的神龛里。农历初一、十五,负责祭祀的衙门定期派官员扫尘焚香。祭祀前一天,皇帝来此焚香行礼后,礼部大臣焚香,随后三跪九叩,再由以卿为首的太常寺官员请将神牌置于龙亭,由仪威样铒抬至祈年殿相应神龛摆放祭祀。球球祭坛、帝国圆顶和山谷祈祷祭坛是中轴线上的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个主要建筑的是一个贯穿南北的长平台,称为单笔桥,也被称为神道或海景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至3米,象征着这条道路与天宫相连,皇帝由南向北一步步升天。单笔桥的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帝国路,右边是国王路。皇帝走皇道,群臣走王道,神仙走神道。桥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隧道,是牲畜祭祀前送去宰杀的洞口。斋宫位于天坛西门南面,东西向。是皇帝来天坛祈福谷,祈福天之前斋戒沐浴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是一座小宫殿。它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叫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御设施,外城四角都有值班室。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皇帝每次进出斋宫,都会按铃迎接。詹姆宫内城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正面以正殿为中心;后面是皇帝的内宅;中间是一个狭长的院落,院落两端各有五个回廊和瓦房,分别是太监总管和太监的值班室。斋宫占地4万平方米,有200多座建筑。虽然没有故宫那么宏伟,但也是宏伟典雅。明清两代的皇帝都来这个“智宅”三天。只有雍正帝“智宅”改故宫后的前两天,最后一天搬到天坛。外围有两条御沟,外沟内堤周围有163回廊。宫殿东面有5个大殿,为砖结构,无梁厅式券。在正殿的平台上,有一个供斋戒的青铜亭和一个时辰牌位亭。殿后有五间寝殿,东北角有钟楼,内有永乐年钟。神乐部是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在瓦丘坛西天门外西北设立的。神乐部是管理祭祀天朝时古乐演奏的机关。明朝称神乐观。那时候道士就是乐舞官和乐舞人看好神。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300名乐师和舞蹈演员开进北京。之后,上帝很乐观,保留了约600名乐师和舞者。到嘉靖时,乐舞总人数达到2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