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春分至周日

春分点-3/21

夏季至日-6/21

秋分-9月22日

冬季至日-12/21

从冬季至日开始,白天变得越来越长,但从春分开始,白天比夜晚长,从夏季至日开始,白天变得越来越短,但从秋分开始,白天比夜晚短。

原因是冬季至日是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然后直指北移,白天越来越长。春分过后,太阳的直射点移到北半球,然后白天变得比黑夜长!

依次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绕日轨道上的位置定义的,属于阳历。地球绕太阳公转360度,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此后每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基本固定在阳历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它反映了太阳每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在现行的公历中的。上半年在6号和21,下半年在8号和23号,相差1 ~ 2天。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期,用土规测量日影的方法就确定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春分和秋分。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分成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取一个名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名称和顺序分别是:立春、雨、蛰、春分、清明、谷雨、长夏、小满、芒中、夏至日、小暑、大暑、立秋、初暑、白露、秋分、寒露、初霜、立冬、小雪、大雪、冬至日、小寒、严寒。每个节气大约相隔半个月,分为十二个月。月初称为节气,月中称为“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物候关系密切。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的开始,春分、秋分、夏季至日、冬季至日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是最热、最冷的时期;白露、寒露和初霜表明低层大气中有水汽凝结;也反映了气温下降的程度。雨、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情况和程度;刺、清明、小满、芒草是反应物气候和作物生长的特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者对天文、气象、气候长期观察、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它们是中国劳动者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它们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农业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合黄河流域的农业活动。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把它编成节气歌,甚至有人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明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秋寒霜降,冬雪寒。

两个节日的日期每个月都是固定的,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六六一,下半年八三。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完成一圈需要一年时间。

一年分为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

按照公历,这两种气体每个月都不会发生变化。

上半年是周六周一,下半年是逢八逢周三。

这些都是节日,相差也就一两天。

二十四节诗先后,以下公式记在心里:

一月的一场小寒接着是一场严寒,二月的开春就下雨了;

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在四月;

五月的长夏和小满,六月的盛夏至日;

七月酷暑微热,八月立秋立夏;

九月,千年逢秋分,初霜寒露尽在十月;

立冬的11月有一场小雪,冬天的至日有一场大雪来迎接新年。

把握季节忙生产,及时播种收获,确保丰收。

立春:站着就是开始。春天是愚蠢的。天气逐渐转暖,辽阔的大地将呈现出复苏的景象。这个春天开始了。

雨:表示气候逐渐变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刺痛:春雷震响万物,冬眠在地下的动物开始出土。

春分:春分是一半,是春季90天的中点,称为春分,这一天等于昼夜。

清明:清净清明。气候温暖,植被开始繁茂地发芽。

谷雨:“雨生百谷”。从这一天开始,降雨增多,有利于粮食生长。

长夏:从立夏开始,农作物会在温暖的气候中逐渐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小麦等夏播作物种子逐渐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