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节日民俗有哪些?

所谓的春节是指中国的农历正月初一。它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万物复苏,春天的到来,一年农事的开始。因此,它一直受到中国人的重视。后来随着公历的实施,国家把公历的1月1日作为“元旦”,农历的“喜年”在名称上也只好改名为“春节”。但春节的庆祝活动并没有因为名分的变化而稍有减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隆重,成为真正的全民大典。而且这几年特别活跃,仿佛曾经消失的仪式又复活了。在很多地方,春节热烈欢腾的势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罕见的。只是“祭灶”的习俗没有大规模恢复,甚至可能永远不会再恢复了。人们已经从心底里淡漠或遗忘了“灶神”(又称“灶神”)老人。

“灶神”就是“灶神”,据说是专治人间罪恶的神。好像是每家每户都有情报机构派驻的特别督察。但他永远是一张和蔼、善良、微笑的脸,绝不会怒视对方。这是不是说明了中国人的某种观念,这种观念来源于社会经验,就是那些观察人私事的人总是面带微笑示人,不要做出狰狞的样子来吓唬人?我不知道,但它总是很有趣。“灶神”的称呼众说纷纭。《淮南子》说:黄帝和颜地“死为灶神”,对人间善恶负责,说明中国人对灶神非常重视,他成了国家元朝的化身。但按五经,灶神名为苏,吉利,是我的同宗。我更愿意相信这种说法,以获得一份荣耀。说起苏的祖先,除了四川的苏氏父子和三大文人之外,还有一个人人敬仰、源远流长的灶神。灶神的后代难道不会表现出额外的骄傲吗?而且,苏灶王还有一个漂亮的老婆,这就是“奶奶灶王”王伯乔。可惜《酉阳杂记》出来打破了我的光荣梦。上面说灶神叫魁,长得像个美女。还有一种说法是灶神姓张榜,字郭,妻妒。毫无疑问,我对这种说法不感兴趣。可惜,民俗的力量是巨大的。小时候听过一首民谣,说“灶神真名张,一碗冷水三柱香。”人人都会唱,我就因为认定灶神是张的祖宗,失去了接光荣衣钵的福分。老人们告诉我,厨房王经典曾经在老北京市场卖过。上面写着:“灶王爷留下了一卷经书,供善良的男女阅读。我的神姓来自中国的张明,玉帝命我掌管厨房。我来人间查善恶,不先清。”看那意思,灶王爷不仅定了姓张,还是玉帝的厨师。他受中国之神委派,从事“查善恶”的间谍活动。人气是人气,但地位已经大打折扣。从炎黄的化身,突然沦落到“神”的公司经理,专门透过钥匙孔看人,透过门听声音。难怪中国人对老先生的态度变得更加戏谑了。但我一直不明白,玉帝把他的厨师送到人间,他还是吃不下:真的是脱节了吗?

反正灶神是一个被人尊重,被人害怕,又要处理的人,不管他怎么笑。祭灶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最早称为“祭灶”。好像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用火做饭的人。可见当时的厨王并没有沾染更多的空气。后来他成了神,他给神做饭,但只是教人用手做饭。最初的祭祀炉是在夏天。后汉时代,有一个叫殷子方的先生,在腊月(冬天)早早地生火做饭。突然,他看到了灶神,在空中显形,含糊不清地说了句什么,抱怨食物难吃,肚子里没肉。子方先生急忙把家里的狗(取名“羚羊”)杀了,供奉给他。从此家道兴旺,人财两旺。可见灶神成仙后会摆出神仙架子。你不给我好吃的,我就不祝福你。因此,冬天杀狗祭灶神就成了代代相传的习俗。自然,这也是人们冬天牙疼的一个很好的理由。给神人吃,很久了。

或者现代人聪明,会“偷工减料”,把羚羊改成蜜瓜。虽然它是甜的,但它永久地使厨房绅士成为素食者。祭灶的日子也被定为腊月二十三。因为,不知道根据谁的考核,灶王爷必须在腊月二十四上天,向玉帝报告,报告人间善恶。所以,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晚上为灶王爷送行。为了不让灶神说出自己的恶行。然后给灶王爷献上“糖瓜”和“南糖”。这是一种由麦芽制成的糖,融化后呈粘性。人们希望用这种甜甜的印章来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不开口。迷茫的人忘记了,虽然不好的话说不出口;好事不能透露。中国人相信“无害就是有益”的价值观。所以其实他们并不祈求神佛的保佑,只求对自己无害,所以宁愿献上敬意。

我不理解的是中国人(或者说北京人)对于天与地的距离的猜测。既然灶神能在一夜之间飞上天,从而赶上凌晨。那为什么直到七天后,腊月除夕,才把他们请回来呢?灶神要么在天上休息一周,要么天地距离要求灶王先生七天来回。反正“七天”这个概念和西方基督徒一周的人数不谋而合。而且这个概念肯定早于西方,说明中国人对天文学的认识是领先于世界的,只是迷信和世俗而已。

从可笑的推理来看,厨王先生的六天假期也不轻松。这是焦急等待玉帝与他相见的六天。玉帝陛下不可能同时遇到几万或者几千万的厨王,排队等号是必然的。更有甚者,厨神们眉毛黑,眼睛画,嘴巴张着,说话都是哼哼唧唧的。他们肯定不会被玉帝老人家喜欢的。也许他的老先生不耐烦了。第七天下午,他照本宣科地念了一遍“去旧迎新”,挥挥手让灶神们洗澡,迎接新的,然后回到人间。讽刺的是,明知道这是一个被世人戏弄和变形的仪式,却依然可以每年在地球和天空庄严地进行。没有人打算打破这个老笑话,虚伪地欺骗主人,获得内心的自我满足。因此,国家真的有必要颁布法令,规定每年腊月二十三为中国人的“愚神节”或“自欺节”,以各种仪式捉弄神仙,抹去他们心中的神圣和自欺,把他们变成一个真正的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新人。

中国人对神和佛非常慷慨。只要他是神,他的一切都被尊重和牺牲。灶王爷既然是一家之主,自然觉得更亲切,于是灶王爷夫人和他们踩下来的坐骑一起被祭祀了。但这种厨房夫妻和马的“仙码”(也称双座),只提供给父母双方都是夫妻的家庭。而失去配偶的人,不管是丧偶还是丧偶,都只拜灶神,叫单座。这既体现了男人夫权的神圣性,也向厨房君呈现了“夫唱妇随”“梅绮接案”的标准夫妻模式..由此可见,灶神其实是人造的,可以和夫妻或者妻子一起出差,妻子留守。关于人的一切。让他(她)很可笑,还要很认真的迎合。

这种厨房雕像,不管是双座的还是单座的,都是用木刻和水彩印刷的,比较精致。雕像上方是当年的二十四节气,下方是一匹小马驹,雕像两侧印着对联,上面写着“天说好话,回宫求好运。”祭拜者多为小家庭、农民,其“宫”自然简朴,但灶神夫妇始终安于本分,不像今天的官员还要挑活干。灶神比现代公务员可爱多了。

腊月二十三晚上,这些吃够了一年厨余灰的灶王爷爷爷奶奶们受到人们的尊敬。虽然供果极其简单,仪式却极其隆重。晚饭后,室内的火会被点燃,全家人会聚在一起。祭坛上,会布置三五碗关东糖、蜜瓜、南糖,一碗凉水,一盘草料。冷水,稻草和煮豆是给灶王爷的马吃的。人的想象力和服务真的很全面。)然后摆好烛台、香炉等祭祀器皿。祭祀柄开始时,先为祭祀柄点燃一根羊油做的小红烛。(这种红烛旧社会叫“小双包”。)蜡台下有黄钱,几千块,元宝钱粮一两块。香是由男方父母提供的。北京民俗:“女人不祭灶,男人不拜月”。但是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个禁令被打破了,女人也向火炉献祭,男人也拜月。只是在给厨房灶台献祭的时候,男人一般都是先磕头,然后站着不动十分钟。香用完了再磕头。然后,把未燃尽的香根,连同厨房的炉子、钱和草料,放在院子里的“钱粮盆”(生铁做的大盆)里,和早已放在盆里的松枝、芝麻秆一起焚化。当盆里的火升起来的时候,神父常常不断地祈祷,说:“老灶神,多说好话,少说坏话!”“至于关东糖、蜜瓜之类的摆设,都是小块扔进盆里粘灶王爷的嘴,剩下的全扔进自己的嘴里。所谓“供人食用,心中充满知识。“神仙只是人们愿望中的一个象征。

富商巨贾的祭祀炉,自然不同于常人。他们的供品不仅丰富,而且糖果可以堆到一座小山那么高,还要贴上八个大轿子、毛马和马鞍。焚化升天后,全店的伙计都踩满了满院子的芝麻秆。穷人家的灶神没有这个福气。一碗凉水三香三磕头叫“磕头”。如果灶王爷被当场烧死,就算仪式完成了,灶王爷还是会上天好好伺候他的。

祭灶是春节来临的信号,北京人称之为“过小年”。过了这一天,各个公司的人都出去收账了。自然也有很多逃债的。直到大年三十他们遇到了上帝(灶王爷)才不再算旧账,于是就有了“致命关东糖”和“救命包饺子”的说法。

无论如何,灶神也是最贴近百姓的祈祷者。再怎么嚣张,毕竟保留了更多的凡人精神。所以这个可爱又经常被忽悠的神,真的是一年来人们发泄苦乐的好对象。说实话,讨厌灶神的人很少,调侃灶神的人很多。这是一个普通的仙女。

最近看灶神的神,总觉得有点像他。真希望灶神还是姓苏的,恳请考证学者多多关照,完成这个“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