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习俗有哪些?
在过去称水的时候,人们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盛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水多,说明水多,所以秋天雨水会少;如果立秋后的水很大,秋季就会有更多的雨水,这可能会导致秋涝。
嚼秋又称咬秋,是汉族18岁时的习俗。也就是在立秋那天吃瓜。天津讲究立秋吃西瓜或哈密瓜,称为“咬秋”,意思是夏天热热的,到了立秋就咬一口。江苏等地也在立秋吃西瓜“咬秋”。据说秋季痱子是可以避免的。在浙江等地,立秋每天都要吃西瓜和烧酒,民间认为这样可以预防疟疾。
吃“渣”流行于山东、四川等地区。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菜末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的渣都不会吐也不会拉”的说法。
秋忙会是立秋的习俗之一。它通常在农历七月和八月举行。这是一个商业和贸易会议,为秋季的繁忙做准备。其目的是交换生产工具,出售牲畜,交换食物和生活用品。
秋会秋会也是立秋的习俗之一。秋会最初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人把它定在立秋后的第五天,当收获结束时,政府和人民都向神献祭以示感谢。
八月十五摸秋夏历是为了中秋节。这一夜,婚后未生育的女子,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瓜果架、豆棚下的地里偷偷摸索瓜豆,故名摸秋。常说摸南瓜容易生男孩;摸扁豆容易生女孩;摸白扁豆更吉利,除了生女孩,还是白头偕老的好兆头。
吃秋桃是浙江杭州立秋食秋桃的习俗。每年立秋日,大家都要吃秋桃,一人一个,吃完后把桃核藏起来。在除夕之夜,当桃核被扔进炉子里烧成灰烬时,人们认为他们可以避免一年的瘟疫。
立秋吃“福元”节气是台湾省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桂圆肉,后代就会成为大官,桂圆又叫“福源”,所以有句俗话:吃了桂圆,子孙最好。
自唐宋以来,吃红小豆一直是一种习俗,在初秋也是如此。取七至十四粒小红豆,用井水吞服,服用时面朝西,所以据说一秋可免痢疾。
吊秤在清代被称为人,当时嘉兴流行在这一天用吊秤称孩子的体重,然后与长夏时的体重进行比较,以测试他们的肥胖程度。减肥被称为“苦夏”。当时人们认为既然减肥了,就需要“补补”,也就是立秋俗称的“贴秋膘”。
无锡人还有个有趣的说法,立秋这一天遇到泥鳅。如果秋天有大风和大雨,初秋稻田里的泥鳅会直立在水中。
此外,在初秋的这一天,我国其他地方还有吃鸡蛋和桃子的习俗。鸡蛋有安神养心的作用。
祈求好运在常州市武进区,立秋将举行秋季会议,纪念这位勇敢的菩萨,并祈求风调雨顺、和平繁荣。
初秋在田野里行走有哪些禁忌?在旧社会,人们忌讳在立秋那天在田里行走,认为这不利于秋收。
忌在山东莱西洗澡,也忌在这一天在立秋洗澡,否则会得秋狗(就是痒)。在黄县地区,人们认为在立秋的这一天洗澡会导致秋季腹泻。
湖北省孝感市有一句民间谚语说:“立秋闪电,天收一半。”意思是立秋那一天雷电来袭,上帝会收回一半的庄稼,意味着粮食减产。
在浙江石门,有一句农业谚语说,“秋雷害晚稻。秋后雷声多,晚稻少收。”;在河南淮阳,人们认为立秋时每天都会有打雷和洪水。
河北新河忌雨,立秋忌雨。初秋时下雨,然后还会继续下雨,这会妨碍收获。
在浙江遂昌,有“秋雨初起,无草喂牛”的说法。人们认为秋天开始时会下雨,然后不是干旱就是涝灾。
穆平、山东、南昌、江西、常熟、江苏等地忌彩虹,立秋忌见彩虹,以为粮食减产。
立秋后,天气炎热干燥,但温差增大,气温逐渐下降。古人认为秋冬做爱会消耗体内的阳气,是养精蓄锐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