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防病知识
《苏文·四·齐调·灵》云:“秋、三月谓之容...这个秋气要养,要收,反之则伤肺。冬天是盛宴,为西藏服务的人很少。”四季的季节特点是春、长夏、秋收、冬藏,秋季是“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尤其是秋分以后,秋收的特点更为明显,阴阳和津液都要进入收藏汇聚的状态,为过冬做准备。
平静地接受
经过一个夏天的生长,万物逐渐结出果实,进入秋收季节,世间万物呈现出平静稳定的状态。人的生命活动要适应季节变化,与自然相一致,也要有所收敛,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就是说,在精神和情感上,要克制各种爱好和欲望,保持平和的心态,“使心态平和”,顺应秋天的“气度”。秋天,草、花的叶子枯萎,使人感到凄凉、悲伤,引起抑郁、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这些负面情绪会加剧秋季冷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该避免。
要让空气收敛,情绪稳定,需要从日常生活、运动等多方面进行调节。如果你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适当运动,积极锻炼,选择一些让心灵平静的娱乐活动,比如书法、绘画、赏花等。,也可以登高望远,从而开阔心胸,使内心豁达轻松,从而稳定心态。
采阴生津,预防秋燥
秋分后雨水少,秋燥成为气候主流。秋燥最容易伤阴,引起口干、咽痛、咳嗽、皮肤皲裂、便秘等症状。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护阴液,养阴防燥。所以这期间要保持室内湿度,平时多注意补水,多吃水果蔬菜。一些益阴的中药,如沙参、麦冬、桑叶也可以适当服用(如泡水),效果不错。
此外,秋燥还可分为温燥和凉燥。秋分过后,天气渐冷,所以会以寒燥为主,即除了燥的症状外,还会增加受凉的表现,如怕冷、白痰等。因此,此时也要注意防寒保暖,保护阳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适度“秋冻”,睡觉时盖好被褥,少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有胃肠疾病的人,更要注意保护脾胃,防止寒冷刺激引发旧病。如有咳嗽痰多,可用苏星散散寒,宣肺化痰。
获得肺气以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根据中医五行五脏,秋属金,主肺,肺合鼻皮毛。秋季凉爽干燥的空气最容易侵入口鼻皮毛,先伤肺,引起口干舌燥、干咳甚至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因此,在秋分到来之际,也要注意保养肺气,预防呼吸道疾病。我们可以服用黄芪、太子参、杏仁等药物,入肺经,补肺气。
《论苏文藏气之法时间》说:“肺欲收,故宜急食酸收,辅之以酸,泻之以辛。”在饮食上,可以多吃酸味,少吃辣味,配合甘润之品,结合秋收之道。因为酸能敛肺气,酸、甜能转阴养阴生津;而辛辣的味道会驱散肺气。所以要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刺激性的东西,多吃酸甜的蔬果,如秋梨、石榴、葡萄、柿子、甘蔗、莲藕、百合、银耳、蜂蜜、乳制品等,以润肺生津、滋阴清燥。但同时注意不要过度代偿,否则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秋分的心理养生与饮食调养
因为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了秋季,作为一个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也应该根据保健中阴阳平衡的规律,以“阴阳皆秘”的原则来保持身体,并根据苏文《至真大论》的理论,“仔细观察阴阳之所,以此为太平之期”,阴阳之所不可偏颇。
精神疗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乐观精神。
精神疗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乐观精神,保持心理平和,避开冷空气,收敛和适应秋天平静的空气。身体保健可以选择中国古代重阳节(农历重阳节)登高观景的习俗,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抑郁、忧郁等一切负面情绪顿时消散。这是养生中的养收方式之一,也是调节精神的良药。
调节饮食要以润燥温补为主。事实证明,多吃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制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由于气候干燥,应尽量少吃辛辣之品,遵守“少辣多酸”的原则,如葱、蒜、姜、茴香、辣椒等,而橘子、山楂、苹果、梨、葡萄等新鲜果蔬可多吃。多喝开水、淡茶、豆浆、乳制品、果汁饮料等。,可以起到益胃生津的作用。肠胃不好的老年人早上可以吃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还可以做杏仁猪肺汤,罗汉果炖猪肺,梨(贝母雪梨)炖猪肺,莲子百合炖猪肉,沙参炖肉。
调节饮食应以温润为主。
从春分节气开始,人们的秋燥症状一般属于凉燥。秋分前有余热,故多见于温暖干燥;中秋节过后,秋风渐紧,寒气渐重,常常凉爽干燥。当然,秋季燥凉的变化也与人的体质和身体反应有关。温热干咳属于燥热型。常见症状为干咳无痰,或少量粘痰,不易咳出,痰中甚至可见血,咽痛,皮肤干燥,口鼻干涩,口渴心烦,舌边红,苔薄黄干燥。发病初期,可有发热和轻微怕冷。寒干咳是一种干冷型。发病时怕冷,有轻度发热、头痛鼻塞、咽喉痒或干、咳嗽、咳痰不爽、口唇干燥、舌苔薄白干等。这种病虽然不严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加深,病情会加重,少数人还会有其他疾病。出现高热、惊厥、出血等严重现象,应尽早治疗和预防。人得此病,是秋气入侵所致,气弱无敌。预防秋燥,一定要增强体力,提高抗病能力。适应气候变化,坚持体育锻炼。秋季体育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如练习呼吸、咀嚼牙齿、吞咽、润燥等。
秋季养生要“喜滋润,厌干燥”
遵循中医保健“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保健要注意养阴润燥,以养肺为主。中医认为秋燥是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因为燥伤人,容易消耗津液。在这个季节,人们容易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皮肤干燥,甚至皮肤皲裂。因此,秋季的日常调养应以“喜润燥恶燥”为主,注意以下几点。
润肺祛燥:秋季空气干燥,加上夏季津液流失,容易出现口疮、鼻干皮燥、咽痛、咳嗽、便秘等“秋燥”。沙参、麦冬、百合、银耳、燕窝、林蛙等。都是秋季养生常用药膳。老同志可以拌着吃或者煮粥煲汤喝。
早睡早起:秋天的早晨空气清新,是一天中最潮湿的时候。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敛,使肺不受秋燥损伤,从而保持充沛的元气。
调节情绪:疾病可能是由心脏引起的。秋叶落了,万物凋零,常常让人有被风景感动的感觉。如果老同志情绪低落,抗病能力下降,就会导致哮喘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为此,保持愉快的心情是秋季养生的基础。老同志要学会调整情绪,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社会活动,保持乐观的心态。
秋季宜冻:秋季昼夜温差大,应随时增减衣物,防止秋季感冒。但为了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对于呼吸抵抗力较弱、容易患气管炎的老同志,应适当“秋冻”,少穿衣服,以保证身体能从炎热的夏季顺利地与秋天的凉爽“接轨”,增强体质,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抗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