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旅提要|欣赏|思考

印度之旅提要|欣赏|思考

1984彩色电影162分钟

英国戈德温电影公司出品。

导演:大卫·林恩(根据E·M·福斯特的同名小说和珊莎·拉玛·罗的舞台剧改编)摄影:欧内斯特·戴主要演员:朱迪·戴维斯(由阿德拉·奎斯特饰演)、维克多·巴纳吉(由阿齐兹·艾哈迈德饰演)、佩吉·阿什克罗夫特(由摩尔夫人饰演)、詹姆斯·福克斯(由菲尔丁饰演)、埃里克·吉尼斯(由金球饰演)、奈杰尔·哈维斯(由先生饰演)

这部电影获得了两项奥斯卡金像奖,分别是1985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最佳女配角和最佳作曲家,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外语片金球奖。

摘要

20世纪20年代,英国妇女阿德拉·奎斯特小姐和摩尔夫人,她未婚夫罗尼的母亲,从伦敦去印度看望罗尼。当时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罗尼是印度钱德拉布尔的一名法官。

两位女士经过长途旅行到达目的地钱德拉布尔。一路上,无边无际的田野和多姿多彩的异国风光吸引了他们。年过七旬但思想开放的穆尔夫人对印度态度友好,渴望对印度有一个真正的了解。阿德拉也想了解“真实的印度”,但带着西方人的好奇,她毕竟从未离开过英国。

但自从到了印度,几乎所有的英国当地人都劝他们不要和印度人交往,说“东西方差异是文化问题”。罗尼来到印度后也变得自大和官僚。事实上,所有在印度的英国官员都这样做。他们根本不在乎印第安人,他们只生活在英国俱乐部的狭小圈子里,一切还是按照大英帝国的习惯来做。摩尔夫人对她同胞的种族偏见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权力和优越感造成的。

在一个月夜,摩尔夫人偷偷溜出英语俱乐部独自散步,然后不知不觉走进了伊斯兰清真寺。月光下,建筑的大穹顶和拱门,花园里的菩提树和落叶,恒河波光粼粼的河水,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而神圣的画卷。她遇到了印度医生阿齐兹·艾哈迈德。阿齐兹是一个中年鳏夫,热情真诚。他一接触摩尔太太,就觉得她和当地专横的太太们完全不同。阿齐兹告诉她,恒河里有很多鳄鱼,有时还会有死人漂浮。美与丑能如此奇妙地融合在一起,摩尔太太对此感到惊讶。

钱德拉布尔公立学校的校长菲尔丁是一位开明的英国人。他一直主张英国人应该和印度人交流。知道穆尔夫人和阿德拉想了解印度,他们邀请他们会见阿齐兹和一位婆罗门学者戈德博尔。阿齐兹被这些英国人的真诚所感动,热情地提出带他们参观著名的马拉巴洞穴。罗尼对他的母亲和未婚妻与印第安人的接触非常不满。他的种族偏见令摩尔太太失望,也伤害了阿德拉。鉴于阿德拉和罗尼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她提议解除与他的婚约。罗尼对此感到震惊。

一天,阿德拉骑自行车外出,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庙的废墟。只见杂草中各种形状的快乐佛像,树上的野猴子向她扑来。Edra吓坏了,赶紧走了。晚上,她想起了佛像,精神一振,主动和罗尼和好了。

阿齐兹大胆建议在洞穴里游泳,这使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非常焦虑,结果病倒了。幸运的是,他的朋友们帮他准备了桌椅、餐具、食物和交通工具,让他的建议变成了现实。

出行当天,阿齐兹和朋友们提着大包小包在火车站等待天亮,生怕错过开车时间。两个从来不这么早起床的英国女客人准时到达。罗尼要求勤务兵安东陪同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去旅行,但阿德拉把安东打发走了。菲尔丁和金博尔曾答应参加这次旅行,但由于长时间的晨祷,金博尔错过了火车。事实上,Goldball并不赞成这次旅行,但他没有说清楚。阿齐兹非常失望。

当火车到达落基山脚下时,阿齐兹已经为客人们准备好了一只大象驮着他们上山,沿途还有乐队演奏。附近的村民跟着大象看热闹。一群人浩浩荡荡地向马拉巴洞进发。

事实上,马拉巴的洞穴只是空空的洞穴。里面没有佛像、浮雕,也没有宗教色彩,唯一的价值就是它们是古老的古迹。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洞穴带来的压力——尤其是那些处于脆弱状态的人。

游客和观众已经进入阴森的洞穴。山洞里的回声非常大,甚至当所有人屏住呼吸时,他们都能听到像打雷一样的声音。阿齐兹调皮地喊了一声“摩尔太太”,弄得摩尔太太晕头转向。她急忙跑出洞去休息。当人们继续看第二个洞穴时,摩尔夫人没有跟上,并建议不要有那么多人同时进入洞穴。

阿齐兹和导游领着阿德拉三个人走了,阿齐兹带着阿德拉上去了。阿德拉突然问阿齐兹他是否爱他的妻子。阿齐兹说,两人婚前从未见过面,但由于是男女,而且很年轻,所以关系很好。阿德拉问他,除了他的妻子,是否还有其他女人。尴尬的阿齐兹躲到一边,找了个借口抽烟让自己冷静下来。阿德拉等了一会儿,然后独自进洞。当阿齐兹抽完一支烟时,阿德拉已经不在那里了。他渴望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她的名字。这时,阿德拉在黑暗的山洞里看到了阿齐兹的身影,听到了她名字的回声,顿时冲动起来...

后来,我看见阿德拉跑下山。她遍体鳞伤,哭着歇斯底里地颤抖,说阿齐兹想调戏她。

事情变得更糟了,阿齐兹被警察逮捕了,因为他在明白发生了什么之前就试图强奸白人。菲尔丁和摩尔太太都不相信阿齐兹会做这样的事。熟悉阿齐兹的当地居民也认为,老实的医生肯定是冤枉的。这件事差点引起印度人和英国人的正面冲突。

菲尔丁四处奔走,想为阿齐兹正名,但徒劳无功。Goldball采取超然的态度,因为他认为无论他如何努力,结果都是一样的。摩尔太太受到重创,筋疲力尽。她已经订了回程机票,伤心地离开了钱德拉布尔。金球在火车站默默双手合十祝福她。然而,在她到达伦敦之前,她死在了船上。人们为她举行了海葬。

殖民当局认为有色人种一直对白人女性垂涎三尺,阿齐兹的犯罪动机更多,因为他在床下发现了几本有女性半片的杂志,他给在加尔各答经营妓院的朋友写了一封信,说想看脱衣舞。据说他在马拉巴山洞里找到的望远镜是他的杀人武器,安东被阿德拉带走也是阿齐兹有预谋的。

阿齐兹的朋友为他从加尔各答请来一位倡导自由运动的著名律师。但是,律师并没有发挥作用,因为事情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阿德拉去法院的路上,汽车被愤怒的人们包围,一些人穿着猴子服装,把脸贴在车窗上做鬼脸。阿德拉没有灵魂地去了法庭。法庭外,人群抗议罗尼送走证人穆尔夫人,并高呼“穆尔夫人”;窗外传来微弱的雷声;房间又闷又热。阿德拉似乎又在山洞里了。当检察官问她时,她说不是阿齐兹提议一个人进洞的,而是摩尔夫人提议的。事实上,阿齐兹并没有进洞。随后,她撤销了指控。阿齐兹被判无罪。人群像英雄一样高举阿齐兹,庆祝他的胜利。

白人和印第安人都瞧不起阿德拉,只有菲尔丁收留了她,送走了她。

船上一位好心的乘客给菲尔丁发了一份电报,告知她摩尔夫人的死讯。菲尔丁不忍心在阿齐兹兴致勃勃的时候告诉他这个坏消息,所以他只说了另外一句话:请阿齐兹放弃对阿德拉的索赔。菲尔丁认为,整个事件实际上是种族主义者煽风点火造成的,阿德拉被利用了,但她改正错误还是有好处的。阿齐兹大怒,说英国人还站在英国一边。

阿齐兹放弃了自己的主张,搬到了远离英国统治的偏远山区行医。几年后,菲尔丁带着他的新婚妻子,摩尔夫人的女儿,去印度山区看望阿齐兹。阿齐兹非常感动。马拉巴事件的阴影开始渐渐淡去。

一天,独自一人在伦敦的阿德拉收到了阿齐兹的一封信,信中他说马拉巴事件的阴影已经逐渐在他的脑海中淡化了。他告诉阿德拉,他已经搬到山区去工作了,那里正在下雪。怀着复杂的心情,阿德拉抬头看着窗外。雨点打在玻璃窗和砖屋顶上,雷声隐约可闻。

印度之旅的噩梦终于结束了。

辨别和欣赏

大卫·林恩,英国导演,以《遇见我晚》(1945)、《孤独之星的眼泪》(1946)、《雾都孤儿》(1948)、《妫河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等著名。瑞恩的女儿(1970)之后,他对14保持沉默,直到1984才重返江湖,指挥这场采山工作。《印度之行》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电影大师1991年4月去世。《印度之行》虽然不如上述名片经典,但也广受欢迎,获得了当年奥斯卡电影艺术学院11项提名,相当于当年莫扎特的提名数。

大卫·林恩选择《印度之行》作为他的第一部戏剧是有原因的。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于1924年出版,1960年被改编成舞台剧。很多电影人都想把它搬上银幕。印度电影导演萨提亚吉特·雷(satyajit ray)在上世纪60年代就想拍这部电影,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1970年,福斯特与英国制片人约翰·布拉德伯恩(John Bradborn)达成一致,将一段去印度的话搬上银幕。没想到,福斯特还没签合同就去世了。过了十几年,布拉德·博恩才买下版权,筹到足够的钱。一些公司在投资前坚持要有洞穴中的* * *场景,一些公司不同意让77岁的演员佩吉·阿什克罗夫特扮演摩尔夫人。总之,那是万事俱备的80年代。布拉德·博恩邀请大卫·林恩出山。1983结束开始拍摄,1984结束拍摄。

福斯特的小说充满了人文精神。他的小说也被搬上了银幕,比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和《霍华德庄园》。在《印度之行》中,英国殖民者充满种族偏见,傲慢无礼,印度人善良真诚,但幼稚。他们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差距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消除的。大卫·林恩把小说搬上银幕,他对原著百分之八十的忠诚,却在原著中大大加强了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鞭挞。

自从《印度之行》出版后,评论家和读者都想知道在马拉巴的山洞里发生了什么,阿齐兹是不是得了癌症。马拉巴洞这一段是这本书的* * *部分。但书中写得很隐晦,没有明确写出发生了什么,使得这个问题长期是个谜。大卫·林恩对原著最大的改动也是比原著更直接地抨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明确地告诉观众,洞穴事件是一个非正义的案件,是殖民种族偏见的结果。影片剧情如下:(1)在此之前,阿德拉看到欢喜佛和猴子就有性冲动;(2)把安东送走的是阿德拉,而不是出庭作证的阿齐兹送走的;(3)是摩尔太太劝阿齐兹和阿德拉不要和很多人一起进山洞,而不是像法庭所说的阿齐兹预谋抛弃所有人;(4)阿德拉主动询问阿齐兹的爱情生活;(5)阿德拉跑下山后,阿齐兹并不知道她已经下山,但他在山洞里给她打了电话。(6)法庭称,阿齐兹用望远镜撞倒了阿德拉,企图实施暴力。事实上,在阿德拉跑下山后,阿兹在洞口发现了望远镜。最关键的一幕是,阿德拉一个人进入洞穴后,在黑暗中看到了洞口处阿齐兹的身影,他大叫道:“奎斯特小姐!””阿德拉没有回应,但从她脸上的表情可以感觉到她正处于一种精神混乱的状态,这和她之前看到快乐佛时的心理状态是一样的。接下来的场景是:水池边的一阵水声(其实是一头大象在水池里戏水)。这个比喻显示了阿德拉此时的生理变化。观众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是阿德拉自己的性幻想造成的(当然,她身边有种族偏见的人也不可或缺)。这将为阿德拉在法庭上突然撤回指控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印度之行》和大卫·林恩的很多电影一样,讲的是远离家乡到异乡的人,通过一次旅行来检验他们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去了印度,目的是了解东方。结果一个累死,一个带着坏名声回到英国。对穆尔夫人来说,这是一次令人失望的旅行。她刚到Chandrapur火车站,就见到了儿子Lonnie。然而,朗尼并没有特意来接她。他主要是来见他的上级军官。罗尼对当地人的傲慢和对上司的阿谀奉承让她很不舒服。英国俱乐部完全保留了大英帝国的一套习俗。每次活动开始,所有人都要站起来唱《天佑吾王》,这让她很无奈。当她和同胞们说起和当地人接触不多时,他们回答说:“这是你们的运气!”“在游园会上,她请那位印度女士说几句印地语给她听,但她听到的都是海德公园、滑铁卢之类的外来词。幸运的是,菲尔丁邀请她和阿德拉到她家,并把他们介绍给当地的两位知识分子金博尔和阿齐兹,但罗尼勃然大怒。阿德拉提出解除与罗尼的婚约,不久又恢复了,这让她感到困惑。终于有机会参观马拉巴的山洞,意外发生,加深了印度人和英国人的矛盾。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说,这一系列的不快实在是难以承受。善良的摩尔夫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对阿德拉来说,这是一次不幸的旅行。她自身的脆弱,经不起东方文化的冲击。去印度的时候,她想了解一下东方,没想到近距离遇到了未婚夫。这次旅行与她的心路历程不谋而合。她感觉到和罗尼的距离,提出解除婚约,但因为东方文化的影响,她撤回了求婚。但实际上她并不爱罗尼,所以在马拉巴洞看钱德拉布尔的时候,她认为身边的印度男人并不知道她爱不爱他的妻子,于是问了那个暧昧的问题。她没有取笑的意思,但一连串两个模棱两可的问题制造了尴尬的气氛,阿齐兹避开了这个问题,以使自己冷静下来。阿德拉自己也被自己的交往分散了注意力,失去了控制。她从山上跑下来后,看到脸上满是抓痕,处于半昏迷状态。观众没有听到她指责阿齐兹,但她身边围着一群英国官员的妻子,从她们口中说出的话可靠性值得怀疑。罗尼成了这个问题上的主导人物。

《印度之行》的情节围绕着六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展开。除了以上两人,还有两个英国人。朗尼是典型的英国殖民者。菲尔丁代表一个有正义感的英国人,反对殖民统治,主张与印度友好。影片中的两个印度人,金球和阿齐兹,代表了印度人的东方哲学和民主思想。婆罗门教老学者金球认为,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抗拒是没有用的。他预感到马拉巴之旅注定要失败,但他没有笑。他只是置身事外,并试图延长晨祷,以避免参加。他知道阿齐兹错了,但他不想打,因为他认为结果反正都是一样的。也许正是这种隐忍的哲学让印度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之下。

阿齐兹是西医,受西方影响,民主。他不太喜欢英国殖民者。他曾经说过,英国男人在印度呆两年就会变成恶霸,而英国女人只需要六个月。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天晚上,英国少校邀请阿齐兹出诊。经过长途旅行,阿齐兹租了一辆马车去少校家,但仆人告诉他少校不在家。少校的妻子和她的女朋友有说有笑地走出房间。他们连看都没看阿齐兹一眼,就上了他雇的马车,开走了,把阿齐兹一个人留在黑暗里,因为自从主人出去后,仆人就在大门口熄灯了。可想而知,经历了这样的羞辱,阿齐兹自然让摩尔夫人大吃一惊,摩尔夫人视他如神明。而菲尔丁邀请他去他家,这让他更加受宠若惊——这是他第一次进入白人的家。所以当菲尔丁的领带扣子突然断了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领带扣子摘下来给了菲尔丁(这给罗尼增添了一种种族偏见。当他看到阿齐兹的衣领翻了出来时,他鄙夷地对阿德拉说:“看,这是个印度人。我穿得整整齐齐,却不知道怎么用领带扣子!”与菲尔丁几次接触后,阿齐兹把他当成知己,毫无保留地给他看亡妻的照片,关心他的婚姻,甚至向他透露自己喜欢胸大的女人。阿齐兹太天真了。白人给他友谊,他给他十分。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条件,贸然提出邀请两位女嘉宾去马拉巴的山洞参观。他去旅行时像孩子一样兴奋。火车开动时,他爬出车厢,一手抓住车厢门,喊道:“我是道格拉斯·范朋克!”“和两位英国女士一起坐在大象背上,他更加受宠若惊,说他觉得自己像个皇帝。他的热情不断高涨,然后突然降到冰点。被捕后,他冷静下来,对所有的英国人感到失望。菲尔丁回国后给他写过两次信,但他都没有回信。直到他看到他尊敬的唯一的女儿摩尔夫人成为菲尔丁的妻子,他的心结才被打开。

大卫·林苏以偏爱异国情调而闻名。《印度之行》在印度、尼泊尔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克什米尔拍摄。像他过去的杰作一样,这部电影的风景无与伦比。无论是远山、近水、不毛之地、绿色的大地、乱石嶙峋的山峰、月光下的寺庙、风雨飘摇的夜晚还是白雪覆盖的村庄,它们都不是为了好奇而拍摄的,而是故事的一部分,几乎是一个角色,一个混乱而不可知的外部世界和他所描述的人物内心世界的象征。他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觉享受,难怪都叫好又叫座。

《印度之行》将近三个小时,但观众从来没觉得这是一部这么长的电影。全片一气呵成,没有多余的镜头。这个技能和大卫·林恩的剪刀出身有关。早年剪辑的时候,因为剪的太多被制作人炒了。但这并没有让他放弃苛刻的剪辑习惯。他手里保存下来的东西一定是惊人的,或者是新颖独特的。他曾说:“我可以毫不留情地砍一个镜头,哪怕是好镜头,只要影响到影片的流畅性。”十几年的剪辑经验让他在导演的时候就开始在脑子里剪辑。所以他的电影消费率很低,他的电影严谨流畅。在大卫·林恩的电影中,意义不是主要通过对话来表达,而是通过图像来表达。由他亲自编辑的《印度之行》自然是一部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