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这里的重点是字数,也就是计算和计划。这句话是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宝贵经验的结晶,包含了制度主义、礼仪、天文、历法、气候学等一系列相关文化。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把这句话理解为春天在一年中非常重要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误解和误读。是不是一年中春天重要而夏秋冬不重要?难就难在只有春天需要计算,夏秋冬不需要计算?这种理解太过字面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

为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首先,它是一个计算器。我们应该利用古代天文学的知识来计算历法中立春和春分的具体日期。然后根据当年的气象特征和古代气候学的知识,计算出今年春天是偏暖还是偏冷,偏早还是偏晚。其次是规划,是经过天文历法、气象计算后的国家规划,涵盖了古代农耕礼仪制度、农业管理制度、农业习俗等。

因为农业是立国之本,以明清为例。每年仲春的第一天,皇帝都会带领数百名官员到仙农坛祭拜仙农神,亲自下田耕田,以示天下开耕,祈求五谷丰登。当然,由于纬度不同,各地春耕的日子也不一样。每年春三月的孟春甲日,皇帝还会带领数百名官员在祈谷坛前为谷祈福。

同时,省、州、县各级农业官员应及时监督和管理本地区的农民和农田。最后,一年之计在于春。经过医生庙算、皇帝坛祭、农事官催促,各地农民在春天开始忙于农事,于是守时、四海为家的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