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有哪些?
挑龙舟(躲在黑龙里)和吃粽子(躲在主星心宿二里)是端午节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传统主题在中国自古流传至今。传统节日仪式及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端午节的习俗活动是以尊龙赏龙、祈福消灾的形式进行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喜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具体习俗和活动主要有:扒龙舟、挂艾草菖蒲、聚中饭、端午洗澡、放风筝、荡秋千、扎百蝎、赠香扇、晒百日姜、挂葛藤、画额头、戴香囊、穿长命、扎五色线、吃粽子、采药泡茶、下蛋、穿豆娘、贴五毒图等等。
节日食品如粽子、黄武、艾草饼、艾蒿、糕点、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茶等。
扩展数据:
各种海关的来源和具体活动:
1,烤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对方,可是到了洞庭湖就没有他们的踪迹了。此后,人们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
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其实“赛龙舟”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据闻一多的端午考,一千多年前的吴越水乡就有划龙舟的习俗,是为了通过祭祀图腾——龙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灾害。?
在古籍对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据《物本原》记载:“竞始于勾践,今龙舟也。”
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源于勾践和丐帮之子徐志忠之功”?。到目前为止,中国最早的被专家认定的“赛龙舟”的图形是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贾村发现的。。
根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独木舟和木桨存在。龙舟最初的原型是在独木舟上雕刻龙形独木舟,后来发展成用木板制成的龙船。?
赛龙舟分为邀龙、祭龙神、游龙、集龙等几个环节。赛龙舟前,请邀龙,祭神。端午节前要出水,祭祀后装上龙头和龙尾,然后准备比赛。并买一对纸公鸡放在龙舟上,以为可以保船平安(隐约对应古代凤舟)。
闽台赴妈祖庙朝拜。在广东和福建,有一些香烛和纸钱,用于各种祭祀和纪念仪式,提供鸡,米,肉,水果祭品,粽子等。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非常严肃,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辟邪、繁荣昌盛。?
2.挂艾草。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院,眉毛插菖蒲、艾条,挂在堂上。
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滞、杀虫、杀菌的药物。菖蒲叶呈剑状,插在门口可辟邪,故方士称之为“水剑”,后有习俗引申为“普剑”,可斩千邪。
艾草代表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插在门口能让你健康。?
艾草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中的艾灸方法是以艾草为主要成分,烧在穴位上治疗疾病。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在家里放艾草辟邪,晒干的植物浸泡在水中消毒止痒。妈妈们经常用艾草水洗澡或熏蒸。
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流传已久,主要是因为它有入药的作用。如宗谷《荆楚纪年》说:“鸡未啼时,采艾草者,状如人,取之而取之,受灸甚效。就是爱彩化成人形挂在门上的日子,可以毒气。”?
南北各地都有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南方视天地为纯阳、正气、吉日驱邪祛病,还是北方视邪月、邪日避邪避药,挂艾草、熏艾草、菖蒲、入药沐浴的习俗都大同小异。?
3.端午节浴场
沐浴兰花和在下午结束时喝兰花汤是大德的书《大戴李记》中记载的古老习俗。但这里的兰花不是兰花,而是飞机草或者菊科的草本植物,有香味,可以煮,可以洗澡。
《九歌·云中》也有“沐浴兰花汤会让你芬芳”这句话。《荆楚纪年》:“五月五日,谓之兰浴节。”
《五杂记》记载,明朝人中午用五色草洗澡,是因为“没有兰花汤”。后来一般都是炒香蒲,艾草等草药洗澡。
在广东,孩子用艾草麦药,或用艾草、香蒲、玉兰等花草煮洗。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去河流和海滩洗澡,这被称为洗龙船水,以冲走厄运。
在湖南、广西等地,柏叶、银莲花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澡,不分男女老幼,全家洗。端午节洗澡,这一习俗至今仍存在,并广为流传,据说可以治疗皮肤病,消除邪气。?
4、佩戴香包
戴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装有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具有芳香、驱虫、防瘟、防病的功效。
端阳用四色线扎臂,戴香囊,精致玲珑。
香囊又叫香囊、香囊、钱袋,通常是用五色丝线裹上香水,或用彩缎或布包好的棉花,混合川芎、白芷、三棱、黄芩、丁香、阿莎丽、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末,再用彩色丝线绣制而成,底有红、绿、挂。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香包做成不同的形状串在一起,各种小巧可爱,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年轻男女也用香包来表达他们深深的爱意。
5.铸造阳穗
东汉王充写的《论衡》中,记载了端午节“铸阳岁”的礼仪和习俗:“阳岁取火于天,五月午时,五石熔化,铸为器皿,激动发光。当他们升到太阳下,火就会来,这也是获得真火的方法。”
古人认为午时有三火,是太阳正旺的时候。这时正是熔金铸镜的最佳时机,铸出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6、螺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称五色丝、五彩丝。古老而通俗的名称有诸索、诸索等。绑在蚊帐和摇篮上的,也叫万转绳和保健绳。
应劭《风俗通》曰:“五月五日,彩帛缚臂,名为长命,一维生,一兵,一五色,一诸所,兵鬼,使人不至得病。”
在中国古代,五色被尊崇,被视为吉祥的颜色。所以在节日的凌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小孩说话。
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据说小孩穿五色线可以避免蛇和蝎子的伤害;扔到河里就是让河水冲走瘟疫和疾病。?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还有一种在山中悬挂五色纸召唤五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五鬼神保护他们的象征,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
可能和古代南方人纹身的习俗有关。五色丝绸绑在手臂上,或者是纹身。《汉书·地理志》记载,越人“为避之害,刺发”;
刘义庆,阿津人,著有《世说》等书,书中用五色丝绸包裹粽子投入江中,怕蚊子,怕龙。
虽然是传说,但透露出一点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帛的五种颜色代表五行,汉朝开始相信阴阳五行学说。五种颜色代表五个方位,相辅相成,具有驱邪迎吉祥的神秘效果。
青色为木,代表东方;红色是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政府;白色是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
动物是象征,东边是青龙,南边是朱雀,西边是白虎,北边是玄武(龟蛇),中间是黄龙,都是灵物。事实上,五色丝绸在驱邪避疫中的象征意义远比其实际功能明显。
7.泡在龙舟水里
端午节期间,泡龙船水是岭南地区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船象征吉祥,龙船滑过的水被认为是“大运水”。按照传统说法,泡龙船水意味着好运,万事如意。
端午节期间的雨称为龙降水或龙舟水。每年龙船水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带着家人去河边洗龙船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驱邪、洁身、洗去厄运、带来好运的作用。?
8、放一只风筝
端午节时放风筝也是中国南方城市的一种习俗。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放风筝被称为“消灾”。风筝,即纸风筝。
它是一个玩具。把纸或丝糊在竹竿等骨架上,拉一根绑在上面的长线,就可以在风的作用下放入天空。属于只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9、吊钟雕像
钟馗捉鬼是江淮地区流行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
相传唐明帝从骊山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
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明朝皇帝问大鬼时,他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的武艺并不出色。”。我愿意为陛下驱魔。
明太祖醒来后,疟疾治好了,于是画家吴道子根据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时张贴,以驱邪。
10,绘画金额
端午节用雄黄涂抹小孩额头的习俗,云可以驱除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在孩子额头上画“王”字。一种是借雄黄驱毒,一种是借虎额(“王”如虎,虎为百兽之王,因换成虎)镇邪。
清夫差敦冲《燕京年谱》:“自农历正月初一起,取雄黄洒酒,敷于小儿衣领及鼻耳,以避毒。”除了额头、鼻子、耳朵,其他地方也可以涂,用意相同。
山西河曲县志说:“端午饮雄黄酒,涂于小儿额、手、足……可治病延年。”
11,裴长明吕
长命缕是端午节佩戴的一种首饰。长命缕又叫延寿缕、延寿缕、长生线、百索、冰少、七彩缕等。,名称不同,形状和功能相似。
端午节时,用五色丝绸制成,或挂在门口,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挂在床帘、摇篮等地方。据说可以消除邪气,避灾避病,延年益寿。这种习俗始于汉代。
东汉应劭写《风俗失传》:“午后以彩帛缚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一个是长命鬼火,一个是兵士。”
12,裴豆娘
裴斗娘是旧社会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有些地区也叫健康人。这个东西起源于远古行走,是Ai人的一种不同形态。
《贾青录》引《唐宋遗事》云:“谁在大江南北,五日得一等奖之制,殊为巧妙。艾叶全部压制出售,或绣上仙、佛、和、武、虫、鱼、兽、八宝花等形状。[40]?
13,忌五毒
端午节在古代北方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有毒的日子,是一个邪恶的日子。这种思想在民间信仰中流传下来,所以有各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蟾蜍。这五种动物就是古代华北广为流传的五毒。?
14,采药
采药是端午节的古老习俗之一。民间认为正午阳光强烈,是一年中草木中药最旺盛的日子,端午节更是药味十足。端午节正值盛夏,恰逢其时,万物生长,潜力极大,正是草本植物生长旺盛的时候。
端午节期间,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抽艾叶、挂菖蒲、喝药酒等习俗,其中中草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夏郑潇》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杂药集》卷二十二引用《荆楚岁时杂药集》佚文:“五月五日,争杂药可治百病。”
在魏末《齐姚敏书》的杂注中,有五月捉蟾的记载,也用于制药。许多地区都有在端午节抓蟾蜍的习俗。比如江苏,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药蟾酥。杭州人也给孩子吃蛤蟆,说夏天能降火不生疮。
并于5日将墨锭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干,便成蛤蟆锭,敷于脓肿处即可消散。采药是因为端午节前后草药的茎叶成熟,药性好,这一习俗就在这一天形成了。
陈卷22《拌药》引自琐屑记载“五月晨、午日、腊月初二、大年初一前三日拌药”,意为端午合药,药效持久。端午节做的药有菖蒲酒、艾草酒、雄黄酒。
15,中午水
端午节期间,“中午喝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地区的传统习俗。中午喝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11到13之间从井里打水。古人把午水视为吉祥水,此时的水最能辟邪。
正午日重午,阳气加于太阳,故“午水”称为“极阳水”;又名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中午阳光最强,中午驱邪效果最好,有驱邪、净化身体、排除障碍的功效。
台南有中午用水打铁的传统,利用中午水的阳气可以使各种铁器更耐用。
16,熏苍术
熏制苍术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在民间,苍术是用来消毒空气的,也就是把天然的苍术捆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细烟不仅会散发出香味,还能驱赶蚊子,令人神清气爽。?
17,九狮拜象,划开心船,去龙游。
到了现代,在全国各地的传承中也有创新,既有传统习俗,又有时代气息。九狮拜象,以传统舞龙灯为基础,突出舞狮大象造型;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端午节期间有一个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九狮拜象”游行。
划船是湖南省娄星区孙水河流域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节前夕,村里的男青年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自觉回村参加“划船”活动。
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端午节期间,人们用竹子和纸制作粉红色、棕色、蓝色、紫色、红色和黄色的龙舟,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六,每天轮流巡游。?
18,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的传统民俗。粽子,又称“娇树”、“粽板”、“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艾叶芬芳馥郁;桃枝插在栅里,出门就能看见麦子黄了;这里阳光明媚,那里阳光明媚,哪里都阳光明媚。”
这是一首描述古代端午节的流行歌谣。端午节吃粽子在中国各地都一样。粽子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在晋代,它成为端午节庆典的食物。?
每年五月初,中国家家户户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繁多。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蛤蜊、蛋黄等多种馅料。
吃粽子的习俗已经在中国各地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19,吃黄武
黄武指的是黄鱼、黄瓜、鳗鱼、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一般用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
吃黄武是汉族的民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历五月,江南人称之为五月黄月,因市面上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而得名。
端午节中午吃黄武食物意味着混合五种黄色食物。
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的高峰,中午是一天中阳气的高峰,我们可以借助端午节的力量来克制厄运,提高精力。
20、喝蒲酒、雄黄、朱砂酒,用酒喷。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死各种毒物。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非常流行。俗话说“喝了雄黄酒,百病皆消”。
《荆楚年代纪年》说:“用菖蒲或雕或下脚料作冷酒。”蒲酒清香爽口。后来酒里加了雄黄和朱砂。
冯明荥经《月令概》:“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故无眼镜蛇(古书所提毒蛇)之虞。洒墙和门窗,避免毒虫。”这种风俗广为流传。雄黄用水和酒混合可以在室内消毒杀菌,喝普洒也是相当有益的。
百度百科:端午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