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饼」是什么?「汤饼」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传统美食的大国,尤其是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的和平盛世,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汉唐时期,汤饼是中国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在中国北方广泛流行。它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汤饼”中的“汤”指的是热水;"蛋糕和面条也融合在一起."汤饼是一种用煮沸的面粉制成的面食。在汉代,凡是在炉中烤熟了吃的,都叫胡饼,水煮开了当汤饼吃。胡三省在《资治通鉴》的注中说:“那些做汤饼的,把小麦磨成面粉,把面粉做成面包,扔进开水。”黄庭坚所谓的“烧饼浇汤”也是如此。所以汤饼是汤面、汤面片、面疙瘩等用汤煮的面食的统称。
自汉代唐冰出现以来,唐冰一直享有极高的地位,是只有上流贵族才能经常享用的美食。《后汉书·古力传》说:“皇帝还能说话,说‘我吃煮饼,现在肚子闷,有水可以活’。”可见皇帝经常吃汤饼。据《韩曙-关白共青表》记载,汉代宫廷中有一个专门的“汤官”,其职责是为皇帝制作汤糕,可见当时汤糕的地位和普及程度。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言和是一个有名的美男子。他天生皮肤极其白皙。魏明帝一直怀疑言和脸上抹了白粉,于是想了个办法,在六月的三伏天请言和吃汤饼,试探言和有没有化妆。言和吃着汤饼,大汗淋漓,不停地用毛巾擦汗,但脸色依然苍白。魏明帝笑了,这才相信言和没有抹粉,但皮肤天生白皙。
博伦
南北朝时期,汤饼的种类更加细化,有饮水、烹饪等不同类型。《齐蜀饼法》对这两种方法都有详细的记载:“它是用细丝绸做成的,拌上肉汁,放凉。水一拉,大如竹竿,断了一只脚,盘子里全是水。博煮搓得像大手指,两寸断了,搓得极薄,火烤急了。都是又直又轻又白又可爱,又滑又好看。”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喝水”类似于今天的面条,“波煮”类似于今天的面条或者青春痘。与今天的做法不同,“用水喝”和“用食物煮”都需要拌肉汁。现代人很少用这种方法做面食。
到了唐代,汤饼经常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做法“冷淘”。它和传统汤饼的主要区别在于温度。具体做法是将冰块或冰水放入玉壶、盆之类的器皿中,然后将煮好的面条放入其中冷却。吃起来像“冰上的牙齿”,尤其是夏天,让人神清气爽。那时,最受欢迎的冷面是由刺槐叶汁制成的。杜甫在《冷洗槐叶》诗中对这种汤饼有详细的描述:“青青高的槐叶,摘下来送给中国厨房。新面孔来到市场,果汁都是和谐的...万里露寒堂,开冰清玉壶。”国王该享受凉爽的夜晚了。"
冷涛
唐代汤饼的调味品也变得更加丰富。可以加入醋、芝麻、酱、姜、葱、桂皮、桂皮、胡椒、盐等。,而且制作方法比较复杂,包括揉、切、拉、煮等环节。如此美味的面条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唐人还用汤饼进行食疗。这种汤饼的制作方法,在金印的《医家心鉴》中有记载:“面条四片,清鸡蛋四枚,中间加酱油煮熟,可治脾胃虚弱,见食呕吐,消瘦无力”。
唐诗中也有很多关于汤饼的诗句,如李欣的“菊花驱除邪酒,汤饼香于山茱萸”,孟郊的“鸡存露浓汤饼热,风池暖烟”,都是唐人喜爱汤饼的反映。当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喜爱,经常吃汤饼。就连唐朝公主们的早餐也往往是粥和汤饼组成,但这些汤饼都是经过精心加工的。
食疗汤饼
唐朝的长安城槐树很多,甚至皇城的承天门大街两旁,都有整齐的街头槐树。所以唐朝的公主们喜欢用槐叶和面粉做成汤饼,然后放入冷水中冷却,这样做出来的汤饼清凉可口,风味独特。槐叶性凉,富含植物蛋白,可清心泄热。虽然味道比较苦,但是放入沸水中煮过之后再放入冷水中搅拌会大大减少,但是味道会很鲜美。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汤饼,色泽翠绿,清香爽口,非常适合女生的口味。出现在公主们的早餐桌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汤饼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尤其是冬天,热汤饼成为底层民众驱寒的首选。所以民间有句话叫“冬天冷,鼻涕冻泪;据说汤和蛋糕是解决战争最重要的方法。中国北方冬天漫长寒冷,古代没有暖气和空调。汤饼可以和汤、饼一起吃,煮面汤可以帮助人们驱寒。因此,正月初一吃汤饼的习俗在唐代就流行于中国北方。当时在河北、陕西,过年祭祖后,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桌上必有汤饼,称为“冬馄饨年丰收”,“中秋分两部分,黎明换钟馗”,这是当时北方地区常见的民俗。
长寿面条
唐朝还有一个习俗。生完孩子后的第三天,人们通常会举行“汤饼聚会”,邀请亲戚朋友参加。在这种宴会上,汤饼里的“水喝”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水饮”类似于现代的面条,形状细长,谐音“长寿”,是对新生婴儿的祝福。同样,老人的寿宴也是不可或缺的,其寓意是祝老人寿比南山。这个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现代人过生日大多吃一碗“长寿面”。这一习俗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很多地区在六月六有吃汤饼的习俗。这一天吃的汤饼叫“邪饼”。因为六月初六是炎炎夏日,很多人贪凉,容易感冒,汤饼就是热食。盛夏吃它们容易使人出汗,感冒往往不经治疗就能痊愈,从而达到消疫、辟邪、避灾的效果。
唐代的至日也有吃汤饼的习俗。民间有句谚语叫“冬天的至日馄饨,夏天的至日面条”。在夏日至日的这一天,家具吃冷面。这是因为汤饼的形状是细长的,这意味着夏季至日的长度。在这一天吃汤饼,也寄托了民众消灾、长寿、平安的愿望。
东至馄饨
唐代也有许多原始图案的蛋糕,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唐代洛阳有一位外号“赵煎饼”的师傅,善饮酒,善做煎饼。海里三个水桶有一个碍事,比几栋房子还大。皇宫里摆个酒席,或者贵族家里摆个盛大的酒席,多一个招待客人,绰绰有余。虽然我很贴心,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出来的与众不同,所以才能得馅饼之名。“赵师傅在面包店被认为是一个奇怪的人。他可以用三桶面粉做一个比几栋房子都大的大蛋糕。一个蛋糕就够数桌子上的人了。如今,估计他可以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可见高手往往在民间。
唐人在烹饪上也喜欢创新,改造洋饼,引进新品种。"油糕"是由胡糕改良而来的一种糕点食品。其做法是将一斤羊肉切薄,分层放入胡饼中,每隔一段时间撒上花椒和豆豉,再撒上酥油,放入炉中烤至羊肉半熟。这种羊肉馅油饼香脆可口。深受富商大贾和达官贵人的青睐,成为富裕家庭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烤面包
也有一些餐馆擅长做一种蛋糕。它的制作方法是将肉放在油中煮熟,用盐、酒和调料混合,保存在瓮中。这种米汤糕不用水煮,而是放在蒸笼里蒸,然后拌上腌猪肉,是川派特有的做法。
唐朝后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小麦也在南方广泛推广。原料的普及,让原本只有南方贵族才吃的汤饼变得平民化。在南方的七月初七,南方的姑娘们会收拾好自己的院子,把新鲜的瓜果和用两个红皮鸡蛋煮的汤饼放在院子里,撒上香粉,供牛郎织女享用。在当时的南方习俗中,牛郎星是男性农耕丰收的象征,织女星则代表女性的心灵手巧。这种给牛郎织女献上汤饼和鲜果的做法,表达了古人对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肯定,以及少男少女对爱情的向往。
梅花汤饼
在发展过程中,汤饼的形状和样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出现了梅花汤饼、鸭花汤饼、无汤饼等多种形式,制作方法也越来越复杂多样。比如“梅花汤饼”,需要在下雪天提前收集梅花上的雪,变成雪水,埋在地下。需要制作,就拿这种雪水和面粉做饼皮,“每叠一张,用五分铁錾像白梅图案,錾之。”煮的时候会在鸡汁里太清,每位客人只花200花。“这种汤饼的制作方法是用梅花模具把梅花雪水和面粉做成的汤饼做成梅花形状,再加入清汤熬煮。形状味道都不错,可想而知。所以很受讲究“食不厌精”的贵族们的欢迎。
汤饼也是军队里重要的军粮。唐军出征时,每个士兵都会带一种叫“古楼子”的汤饼,这是一种由胡兵演变而来的饼状面食。具体做法是将一斤羊肉切成薄片,分层放入胡饼中,每隔一段时间撒上胡椒粉和豆豉,然后涂上酥油,放入炉中烘烤。这种胡饼又香又脆,便于携带,很受军官们的欢迎。士兵的“古楼子”羊肉分量较少,但制作方法基本相同。是士兵在打沙汤时补充体力的重要补充。
古楼子
宋代以后,“汤饼”开始成为所有无馅水煮面食的统称。宋代张在他的《累行杂记》中说:“今天的面是汤饼,但今天的蝴蝶面、手擀面、水滑面、刀削面、挂面、馄饨、冷淘也是如此。”汤糕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普遍做法,广受大众喜爱。
靖康之乱后,大量北方人南下,南北饮食习惯逐渐融合。据《梦梁璐》记载:“项汴京在南方开面馆,川米分茶,以备江南大夫,说他在北方吃饭不方便。”穿越到南方已经200多年了,但是水土习惯了,饮食混乱了。南北没有区别。“可见南宋的面馆在临安已经很普遍了,吃的人也不仅限于北方人。汤饼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而北方的大量人口南迁,也使得小麦在南方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种植。从此,汤饼和由汤饼发展而来的各种面食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