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

中秋节一词最早见于李周,《礼记·月令》中说:“中秋月育衰老,实行中秋粥饮食。”一说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太阳在春天升起,月亮在秋天落下”,月亮是对月亮的祭祀,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开始对月亮和拜月进行祭祀了。后来贵族官员、学者纷纷效仿,逐渐流传到民间。

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解释为“庄稼熟了的秋天”。八月中秋,庄稼和各种水果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之情,农民们把“中秋节”作为一个节日。“中秋节”的意思是秋天的中间。农历八月是秋中的一个月,十五日是这个月中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代秋报传承下来的习俗。

一些历史学家也指出,中秋节的起源应该是隋末唐军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裴济,唐军,带着圆月的想法,成功发明了月饼,作为军饷发放给军队,成功解决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军而衍生的军粮问题。?

中秋节,又称中秋节、中秋节、月圆节、中秋节、拜月节、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中秋节起源于对天象的崇拜,由古代对秋天月亮的崇拜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灯笼、赏桂花、喝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持续了很长时间。中秋节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珍贵文化遗产,满月是人们团聚的标志,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寄托,希望丰收和幸福。

节日名称

在古代,有一个秋分映月的活动(拜月),所以它被称为“月亮节”或“祭月节”。按中国历法,夏历(农历)八月在秋中,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中秋”,而八月十五日在“中秋”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中秋节有许多绰号:它被称为“八月节”和“八月半”,因为它在八月十五日;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着“月亮”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亮节”;中秋节的满月象征着团圆,所以也被称为“团圆节”。

节日习俗

去月球

在中秋节的晚上,还有一个特殊的活动叫做“走月亮”。在皎洁的月光下,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头,或秦淮河上缺船,或上楼看月华,有说有笑。明代南京有望月楼、戏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望月楼,都是游客“走月”赏月的景点。中秋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称之为“月上漫步”。吴有走月三桥的习俗,即在月光下旅行,至少要走过三座桥(见《贾青录》卷八)。上海也有这种习俗(见余友生《海疆冶金游记》)。所谓三桥,明显是都市的味道。

祭月

祭月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古代有“秋暮暮月”的习俗。晚上的月亮是为了祭拜月神。在古代,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人们有在中秋节晚上崇拜月亮神的习俗。在拜月,一个大香案被搭起,祭品包括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和葡萄。月下,把“月神”牌位对着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轮流拜月,祈福。祭月赏月缅怀,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欣赏明亮的满月

赏月习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享乐。据说这一夜月亮离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自古就有饮酒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将来回婆家,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幸福和好运。文字记载表明,民间中秋活动始于魏晋,但并未成为一种习惯。在唐代,在中秋节赏月和玩月是相当流行的,许多诗人在他们的杰作中写下了关于月亮的诗。

乞求月亮并照耀它。

在旧社会,东莞的一些妇女相信“月老是媒人”。任何一个家里有成年男女但没有如意郎君的人,都可以在中秋之夜,在月下焚香点烛,求月老撮合。据传说,中秋节晚上安静的月光可以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中秋节月夜,一些结婚已久的不孕妇女会外出沐浴月光,希望早点生孩子,这就是所谓的“依月”。

观潮

中秋节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知道玉兔很圆,九月已霜寒。”传达的信息是门应该关闭,夜潮将留在月球上。“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观潮》这首诗。古代在浙江,中秋节除了赏月,观潮是另一项中秋活动。

吃月饼

在中国各地,吃月饼已经成为庆祝中秋节的必要习俗。在这一天,人们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称月饼、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节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节视为家人团聚的象征。月饼象征着幸福的团圆。人们把它们当作节日食品,用它们来祭拜月亮,送给亲朋好友。

烧豆香

在江苏,中秋之夜要烧香。香桶四周有纱帛,画的是月宫的景色。还有用线香织成的香烛,上面插着纸魁星和彩旗。上海民间还有烧香打架的习俗。

燃烧灯

点灯助月色。中秋之夜,在灯里点上蜡烛,绑在竹竿、瓦檐、梯田等高处,俗称“树上中秋”或“竖着中秋”。

猜谜语

在中秋节月圆之夜,有许多灯笼挂在公共场所。人们聚在一起猜写在灯笼上的谜语。因为这是大多数年轻男女最喜欢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也会听到爱情故事,所以在中秋节猜灯谜也是男女之间爱情的一种形式。

扮演兔子

玩兔子起源于明末,流行于北京。阿明纪琨(生于1636年左右)在《考亭遗稿》中写道:“京中中秋多以泥兔为形,扮作人,为小儿所拜。”到了清朝,男妓的功能已经从祭月变成了儿童中秋玩具。兔子是泥做的。兔头披甲,插旗护背,脸上涂满金泥,并作画,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两只大耳朵直立,也是和谐。《燕京岁时》:“每逢中秋,城里聪明的人,用黄土做个蛤蟆兔子像来卖,叫男妓。”清代宫廷称月亮上的玉兔为太阴君..但是,北京人叫它男妓。在北京周边的民俗中,中秋祭男妓其实没有游戏那么庄重。

玩灯笼

中秋节有许多游戏活动,首先是玩灯笼。中秋节是中国三大元宵节之一,所以我们应该在节日里玩灯笼。当然,中秋节没有元宵节这样的大型灯会,玩灯笼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间的事。早在北宋时期,在《武林旧事》中就记载了中秋节是一种习俗,有“放一盏小红灯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节打灯笼大多集中在南方。比如前面提到的佛山秋祭,有各种各样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子灯、鸟兽花木灯,令人叹为观止。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之夜会举行中秋活动,树会竖起来,意味着灯会高高竖起。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用竹纸做成兔子灯笼、杨桃灯笼或方形灯笼,横挂在短杆上,再竖在高杆上。它们科技含量高,色彩鲜艳,为中秋节增添了另一道风景。孩子们经常互相比赛,看谁站得高,高得多,灯光最精致。此外,还有天灯,即孔明灯笼,由纸制成,绑成大型灯。灯下燃烛,热气升腾,使灯在空中飞舞,惹人嬉笑追逐。此外,还有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在月亮的下游欣赏。

在广西南宁,除了用纸和竹子绑成的各种灯笼供孩子们玩耍外,还有简单的柚子灯、南瓜灯和橘子灯。所谓柚子灯,就是把柚子掏空,刻上简单的图案,套上绳子,里面点上蜡烛,很优雅。南瓜灯和橘子灯也是去掉果肉做成的。虽然简单,但是制作容易,很受欢迎。一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放入池水中进行游戏。广西有一种朴素的秋灯,用六根竹条扎成灯,贴上白纱纸,插上蜡烛。挂在祭月台上供祭月,或供小孩玩耍。现在,在广西和广东的许多地区,元宵节被安排在中秋之夜,用电灯照明的大型现代灯笼被制作出来,各种塑料制成的新灯笼被用于孩子们玩耍,但旧灯笼的简单性却不见了。

舞龙

舞龙是香港中秋节最传统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晚上开始,铜锣湾大坑地区连续三晚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这条火龙有70多米长,用珍珠草扎成32节龙身,里面充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一带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和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

汀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于台湾的中秋习俗。古时候,想娶个好老婆的姑娘,在家就在神灵面前烧香,诉说心事,祈求神灵指点,听香。然后,他们按照指示记住了在路上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然后扔在家里判断占卜的好坏。比如占卜是终身大事,听到的是吃饼干或鲜花和满月,说明是吉兆,喜事近了。

偷月亮菜

根据传说,如果一个未婚女孩在中秋节晚上从另一个菜园偷了蔬菜或洋葱,这意味着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台湾有句话叫“偷洋葱,嫁个好老公;偷菜嫁好夫”指的就是这个习俗

在湖南省侗族乡的中秋节晚上,流行着一种有趣的习俗“偷月亮菜”。相传古时候,中秋节的晚上,月宫里的仙女们要来阴间,她们把甘露洒满了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所以人们可以在这一夜享用洒有甘露的水果和蔬菜。

燃烧宝塔灯

中秋节灯笼和元宵节灯笼不一样。宝塔灯在中秋之夜点亮,主要流行于南方。宝塔灯,就是村里的孩子捡碎石,搭个宝塔形的灯。清代苏州村民用瓦片在荒郊野外垒成七级宝塔。塔中间为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孩子烧“芬达灯”,用碎瓦换;还有柚皮灯,用红色的柚皮雕成,中间一盏玻璃灯,泛着红光。此外,烧瓦灯(或烧花塔、烧瓦塔、烧扇塔)的游戏在南方广为流传,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国民族风俗志》卷五:“江西中秋之夜,孩子们通常在野外捡瓦片,堆成有洞的圆塔。黄昏时,在明月下的柴火塔中焚烧。瓦片一烧红,再往火上倒煤油,顿时田野红彤彤,亮如白昼。直到深夜,没人看的时候,它才开始倒利息,这就是著名的烧瓦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用砖瓦砌成的空心塔,里面填满树枝,烧成灰。同时还烧烟堆,也就是拜月结束后烧的成堆的草和柴火。广西边境地区的烧扇塔也类似于这种活动。福建晋江还有一个“烧塔男孩”活动。

扔手帕吸引亲戚

在中国福建的一些地区,有在中秋节晚上“扔手帕来吸引亲戚”的习俗。一般在广场上搭起五彩台,布置成月宫形状,有玉兔和桂花树。一些未婚少女装扮成嫦娥,把绣有不同颜色的手帕扔到舞台上。如果有人收到和嫦娥一样颜色的手帕,就可以上台领奖。有些未婚男生回手帕的时候,如果嫦娥喜欢,可以交朋友,志趣相投的可以喜结良缘。

偷瓜为孩子祈福

在湖南衡阳,有一句“中秋之夜,有送瓜”。“原来凤姐鞋家在那里,娶了一个几年不能生育的女人,亲戚朋友都要捧个瓜送上门来。头几天菜园里会偷一个瓜,肯定是主人不知道的,涂了颜色,裹的衣服是人的。把长命百岁给擅长的人,圈金射枪,送到他们家。年长的人把冬瓜放在床上盖好,这样他们就能记住门里的太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些受瓜害的人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他们,如果再发生的话。当一个女人得到一个甜瓜时,她会把它切下来。都说这件事是验证最多的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孩子的,只要人缘好,都会给“彩礼”。

喝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节吃月饼,赏桂花,吃各种用桂花做的食物,其中蛋糕和糖果最常见。

偷菜求郎。

在台湾省,有未婚女子在中秋之夜“偷菜讨夫”的习俗。那个装饰漂亮的女人踩着月光,从别人的菜园里偷洋葱和蔬菜。偷了它们之后,预示着她会遇到真命天子。所以台湾省有“偷洋葱嫁好老公;谚语“偷菜嫁个好老公”。

吃蜗牛

民间认为中秋蜗牛可以明目。经调查,蜗牛肉中含有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可见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吃呢?有人指出,中秋节前后,螺蛳是空的,腹部没有螺蛳,所以肉质特别肥。如今,在广州,许多家庭都有在中秋节炒螺蛳的习惯。

赏桂花

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月中的桂花,闻一闻桂香,饮一杯桂花蜂蜜酒,庆一家人的甜蜜,欢聚一堂,成了节日的美好享受。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古时候天上同时有十天,庄稼都晒死了,百姓苦不堪言。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有无穷的力量。他同情受苦的人民,拉开弓,一口气射下九个以上的太阳,为了人民的利益,命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升起落下。于是她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一种仙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但是逢蒙知道这件事。趁后羿不在家,她拿了一把剑,强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吞下药,立即飘离地面,冲出窗外,飞向天空,降落在最近的月亮上,变成了仙女。后羿没办法,只好派人来到嫦娥最爱的后花园,摆上香案,摆上她最爱吃的蜜饯鲜果,在月宫里给嫦娥献上一个遥远的祭品。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人们在月亮下摆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运。

舞钢砍桂

传说月中有一棵月桂树。《淮南子》曾说月中有桂树。后来传说更具体了。在桂树旁边,增加了砍桂树的人吴刚。月中桂树吴刚传说是唐代段《酉阳杂》之前《天志》第一卷所载最具体的一个月中桂树吴刚传说。其云:“古语云,月有月桂树,月有癞蛤蟆,故异书说桂树五百尺高,有一人常娶之,树造之。”西河人吴名岗学仙,命人砍树。"。意思是吴刚曾经跟随仙人到了天上,但是他犯了一个错误,于是仙人把他送到了月亮上,命令他砍倒仙人树——月桂树。月桂树高达500英尺,可以一起砍。炎帝用这种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在李白的诗中,有一段记载“欲在月中,自付寒。"

白兔捣药。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董逃汉乐府》:“玉兔跪久捣药蟾丸,献陛下玉盘。吃了这药会让你长生不老。”传说月亮里有一只兔子,洁白如玉,所以叫“玉兔”。这种大白兔手持玉杵,跪下把药捣成蛤蟆丸。服用这些药丸可以长生不老。

中秋节的发展

中秋节起源于对天象的崇拜,由古代对秋天月亮的崇拜演变而来。祭月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的一种祭祀活动。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是一个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流行于汉代,这是一个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时期,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共同传播。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文献中,写于汉代(周公旦传世,实际写于汉代之间)的李周。相传先秦时期就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好衣”、“秋分月(拜月)”等活动。据记载,在汉代,有一种在中秋节或立秋时尊老敬老、送粗饼的活动。晋代也有中秋节的文字记载,但不是很普遍。金代中秋节的习俗在北方并不十分流行。

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可的全国性节日,大约是在唐朝。《唐太宗书》记载了8月15日的中秋节。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流行,许多诗人在他们的杰作中写下了关于月亮的诗。中秋节结合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砸药、杨贵妃变月神、唐逛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之充满浪漫,戏月之风也只能蓬勃发展。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杂糅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流传至今。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成为一个流行的民间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有时令食品,如“小饼如嚼月,内有酥、馅”。如孟渊《东京梦录》说:“中秋之夜,你家饰亭,民争酒楼戏月”;而且“弦满热情,贴近居民。夜晚,它像一朵云。房间里的孩子,甚至晚上的婚礼大戏;至于夜市,至于熟悉。”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民间节日之一。元旦假期,日本和中国的世俗化兴趣越来越浓,功利化的崇拜、祈祷和世俗化的感情、愿望构成了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式。明清赏月活动中,“果饼须圆”,各家要设“月光位”,“朝月方向拜月”。

鲁《京华年》载:“中秋之夜,人各有月宫之象徵,象徵自在如人而立;陈瓜果在庭,饼面画月宫蟾免;男女拜香烧之。”《帝京风光略》也说:“八月十五,祭月,饼圆,瓜错分,瓣刻莲花。.....凡有妻回宁者,总有一天会回到婆家,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灯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历久弥新。中秋节时,云少雾多,月色皎洁明亮。除了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许愿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外,一些地方还有舞草龙、造佛塔等活动。时至今日,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国各地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习俗。除了月饼,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节的美味。

中秋节赏月的传说:

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很多仁人志士来此求学从师。奸诈狡猾的逢蒙也混了进来。后羿向西王母要了一包仙丹,交给嫦娥保管。

后羿的反派人物逢蒙(据说后羿后来被这个人的箭射死了),乘后羿外出之机,逼迫嫦娥交出仙丹。嫦娥临危不惧,吞下仙丹,不久便飘离地面,坠入月球,成为仙女。后羿回家寻妻,捶胸顿足,仰望明月,久久呼唤嫦娥的名字。

他的呼唤震天动地,明月上出现了嫦娥的身影。后羿急忙摆上香案,摆上她最爱吃的蜂蜜和鲜果,在月宫遥祭嫦娥。当人们听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时,也在月下摆香案祭奠嫦娥。

后来,月母被伊的真情所感动,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日在月桂树下与伊相会。从此,拜月中秋节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的中间,也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被称为“中秋节”,而八月十五在其中,所以被称为“中秋节”。

中秋节有许多绰号:它被称为“八月节”和“八月半”,因为它在八月十五日;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着“月亮”展开的,所以又俗称“月亮节”、“月亮节”。中秋节的满月象征着团圆,所以也被称为“团圆节”。在唐代,中秋节也被称为“校正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