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瘟疫流行吗?

在古代,瘟疫很多。过去把有传染性的叫流行病,时间极短不严重的叫季节性流行病:流行病,两个人都有病。需要很长时间才会发生,而且相当严重。感染后体温会明显升高,成为“温”疫。古代传染病频繁,古代有很多关于传染病的记载。各种史书* * *记载了772次不同程度的瘟疫,瘟疫发生的频率可见一斑。这还不包括由于缺乏信息或其他原因而未被记录的瘟疫。

瘟疫的原因很多,古代科技不发达,会导致相当大的灾难。人们逐渐摸索出一套鼠疫发生的规律。这些规律包括瘟疫频发的时期和瘟疫缓慢下降的过程。以我们的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瘟疫最有可能开始,瘟疫消退以节气为参考。也就是说,古语叫做:瘟疫始于大雪,发源于冬季至日,生于小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吓。这个关于瘟疫的民间说法,就是瘟疫的整个发展过程。

公元1和196年,据张仲景《外感热病杂病论》一书记载,当时的外感热病和重症传染病统称为“伤寒”,得了伤寒的人有三分之二死亡,可见当时疫情的严重性。

2.公元217年,疖子盛行。据曹植《谈疫气》记载,疖子造成多人死亡,有的甚至灭族,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悲惨状况。暴怒之气是寒暑时间不对造成的,但当时的人都信鬼神,可见当时人的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