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过后,用两个方子,孩子就吃得少了,睡得香了,脾气也好了。
《春秋故事·阴阳进出》:“春分,阴阳亦半相,故昼夜既寒又热。”意思是春分和节气平分昼夜,使气候平和,阴阳平衡。
这就意味着,春分过后,保持小儿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最为重要。对于孩子来说,保持脏腑平衡最重要的是保证脾脾的正常运行。
中焦脾土是气血生化之所,是枢机旋转以保证五脏六腑气血通畅之所,是调节寒热阴阳平衡的中转站。因此,维持中焦脾土的正常运行,是提高小儿体质的关键。春天,要保证脾土的正常运行,要做好两件事:一是祛湿,二是平肝。
湿邪内外夹击,祛湿是重点。
春分后,降水增多,湿气变重。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而儿童自身脾脏往往不足,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比成人弱。在外湿的影响下,身体更加湿困。
体内津液运输受阻,水谷在胃中的潜滞形成内湿,水湿内停,造成恶性循环,久则脾虚。脾虚不能消化吸收细微的水谷,容易出现积食、便溏、腹泻、口臭、舌苔厚腻、食欲不振、春季嗜睡等症状,长期下去体质会变差。
我经常强调祛湿是从春天到夏天的育儿重点。把“湿”去掉,阻碍脾胃运行的因素就没有了,脾胃才能运行。
1,带孩子去户外运动
运动可以使小儿阳气上升,使气机运转,运动还可以发汗,体内的湿气随汗液排出体外,可以达到祛湿的效果。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向上、抬头、跳跃的活动,比如打羽毛球、打篮球、摸高处、跳绳等。但是要注意运动的度。早上10到下午3点去户外运动,运动20分钟左右为宜。
2.控制消化,防止内湿。
每天坚持“10秒判断消化”,观察孩子的舌苔、呼吸、大便、睡眠情况。如果有1项以上异常,说明孩子有积食。积食时及时消食,吃软的,吃素的,少吃点,吃三星汤2~3天。此外,少吃或不吃肥腻、甘甜、厚腻、寒凉等易湿食物,避免滋生内湿。
3、健脾祛湿,用异功散。
祛湿不健脾,湿气没了还会再来。所以要在消化良好,没有疼痛感的情况下及时健脾,加强脾胃功能,提高孩子排泄水湿的能力。
春季用龚毅粉,由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组成。多为健脾益气祛湿的食用药材,均能起到行气祛湿、健脾助运的作用。作为日常保健处方,每周2~3次。
等速粉末
配料:太子参8克,白术8克,茯苓8克,炙甘草3克,陈皮2克。
做法:锅内所有材料加水约2碗,小火炖至1碗。
功效:行气除湿,健脾助运。
避免:
3岁以上按辨证服用。
蚕豆病可用。
疏肝的同时,健脾祛湿也必不可少。
春主肝,肝主情志。春天,肝气旺盛。一旦亢奋,就会郁积化为火,肝气上火,导致心火。孩子们特别容易发脾气。如果父母对孩子照顾不当,责备责骂孩子,或者学业压力过大,这种情况会更严重。孩子发脾气还会伤肝,扰乱心神,损伤阳气,造成恶性循环。
肝木毁脾土。肝气衰竭过多,会破坏脾土,使小儿本已虚弱的脾胃更加虚弱。所以,在春天,我们不能忽视疏肝调养情绪的工作。只有肝气得到适当的疏解,脾胃才能正常运行。
1,关爱感情
我常说,父母要照顾好孩子的情绪,不能忽视孩子对身体的影响。家长不要整天责备和虐待孩子,要耐心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需求。周末可以带孩子去户外玩,但也要注意不要让他太兴奋,玩的太疯。
2.养肝最好的方法就是睡眠。
肝气在11下午到凌晨3点处于高峰期。调肝气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这段时间让孩子进入深度睡眠。肝气疏泄,气机通畅,孩子春天会长得特别好。
3.春天用春菊饮疏肝。
我推荐菊花作为疏肝的食物。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归肺、肝经。能祛风清热,平肝明目。通常适用于热证患儿。
春分过后,谨防“倒春寒”
虽然古书上说春分后天气转暖,气候平和,但据我观察,近几年春分后都会有“倒春寒”。在中医看来,“春寒”属于气不合时宜,往往是天地之气不正常升降所致。如果天地之气升降异常,那么人体气机的升降必然会受到影响。身体不好的孩子很容易感冒,所以家长要警惕天气的变化。
首先要按照“三暖两凉”的原则,适时增减衣物,灵活着装。所谓三暖,是指:暖肚子、暖背、暖脚;所谓二次冷却指的是:头部和胸部。
其次,按照上面说的方法,照顾孩子的脾胃,健脾祛湿,疏肝护情志,那么孩子基本就没问题了。
最后,万一孩子真的感冒了,一开始可以喝葱白黑豆汤,生姜红糖水,或者泡脚出汗驱寒,及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