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代表什么?

有时候,人们说起我国的农历,往往说是阴历,其实不是。实际上,中国的历法是阴历。基本上,所谓的春分和秋分,或者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都是阳历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来简单讨论一下。

据说在3500多年前,殷商就记载了“春分”,明确用春分、夏至日、秋分、冬至日将一年分为四季。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季节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要。为了知道各种农业程序的时间,需要更仔细的划分。

公元前239年,《鲁春秋十二朝》中已经有了八个节气。除了上述四个节气,还有立春、长夏、立秋和立冬。这八个节气分别把立春、春分、长夏、夏季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和冬季至日放在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盛夏(春季的第二个月)、夏梦、盛夏、秋梦、仲秋、孟冬和仲冬。

公元前139年,《淮南子·天文训》已经确立了“二十四节气”。虽然名称与今天略有不同,但它无疑确立了季节与农耕的关系,可以根据节气名称判断做什么农耕或气候特征。

古人还把“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从冬季至日,奇数顺序被称为“中气”,这个中气代表了一个月的特点。偶数称为“俭”气。每个代表月的中性大气必须出现在夏历的那个月,例如代表雨的正月必须出现在正月;节气可以出现在夏历的前一个月,例如,立春可以出现在第一个月或十二月。当然,在幅员辽阔的中国,从北方大漠到南方诸岛有5500多公里,从西北边陲到东部沿海有5100多公里,所以节气在地理上不能完全吻合。但是我们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甚至是长江流域,所以不同地区需要加上当地的地理因素,使之在一定程度上适合。

让我们仔细看看,了解一下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春天

立春:立,始也;春天,动物愚蠢地移动,然后复活。立春只是说动物开始复活的那一天到来了。春天来了。

雨:雨,雨;水,降水。寒冷的天气已经过去,气候正在变暖。是时候进入下一场雨作为降水的形式了。

惊呆了:震惊,如雷贯耳;蛰,冬眠的昆虫。打雷了,冬眠的昆虫又出现了。

春分:春天,春天;分,平分。春天,白天和夜晚平均分配。春分时,太阳穿过春分点,从南半球穿过天球赤道,进入北半球。

清明:清明、清净、清明;亮,亮,亮。植被茂盛,天空清澈,景色优美。

谷雨:谷、庄稼、粮食的总称;雨,雨。此时降雨量增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俗话说,雨生百谷。

夏天

漫长的夏天:夏天开始了。

小满:满了,小麦等夏粮都快满了。

芒草种:芒草(粤语为忙),一些草类的种壳顶端的一根针,如水稻、小麦等;植,植也。带芒的庄稼已经成熟,正忙着收割夏种夏种,种植秋种。

夏天至日:最多,也就是到了极点。此时太阳到达北半球最北端,也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

微暑:暑,热。刚开始热,还没到巅峰(最热)时期,所以叫小。

大暑:达到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故称大暑。

秋天

立秋:秋天,当庄稼成熟时,被称为收获。开始收割。

暑:处,停。炎热的天气已经过去,气温开始下降。

白露:白天温暖,夜晚凉爽,尤其是黎明前。水蒸气凝结成白色的小水珠,称为露珠,故称白露。

秋分:在秋天,白天和黑夜平分。秋分时,太阳穿过秋分点,从北半球穿过天球赤道进入南半球。

寒露:感冒越来越冷了。

初霜:气温下降,开始下霜。

冬天

立冬:在冬天开始的时候。

小雪:冬天下雪,但是雪量不大,所以叫小雪,说明进入了寒冷的时候。

大雪:雪越多意味着越冷,所以雪越大。

冬季至日:当太阳到达南半球的最南端时,也是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

小寒:冷空气越来越冷,但只是小范围。

大寒:冷空气极其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