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粥的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湖南耒阳开始兴起煮长夏粥的习俗。煮长夏粥讲究在村街尽头就地挖个坑,装个大铁锅,点上粥,让炊烟袅袅,堪称名副其实的野餐。

每年长夏,也是相思树开花的时候。在槐花的幽香中,苏家坨镇的村庄早早地忙碌起来。各村德高望重的老人负责组织,大家互相配合。有的人拿着筐或者锅在各家各户拧米,村里的长辈把从几百户人家收来的小豆、绿豆、小米、大米、花生、玉米渣、枣、葡萄干等十几种杂粮放在一起,搅拌均匀。用清水洗干净后,放在一个大木盆里找柴火。有的人负责看锅,用勺子不停搅拌,避免烧锅;其他人负责收集柴火和生火。一般柴火都是就地取材,也有从家里带的。经过几个小时的慢煮,揭开锅盖,粥香四溢。米饭的香味,红枣的香甜,槐花的清香,让人垂涎三尺,大家都忍不住吃一口。

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从自己身上拿碗,甚至路过的游客也可以参加。喝粥的声音、欢笑声和孩子们的打闹声充满了整个村庄。最后,所有参与者都从自己家里拿了一些锅碗等粥,回家喝了。

长夏粥,在近几年的演变中,不仅喝粥,还加入了其他野菜、凉菜、酒、肉。大家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所有参与者都要喝一碗长夏粥,以求祛病消灾,化解邻里矛盾。据老人说,凡是在长夏的这一天吃长夏粥的,都可以平安无病一年。这虽然是个传说,但也成了普通人的心理寄托。

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夏的习俗活动,除了保留长夏的传统活动,如吃百粥、挂鸡蛋、称孩子、挂夏包子之外,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展示市、区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宋武打铺、舞龙舞狮、蝴蝶扑打等。与此同时,北京思乡书画院院士为村民泼墨、写民间寄语,心灵手巧的村民也为大家带来了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传统意义上的粥与民俗小吃相融合,丰富活动内容,从而营造出浓郁的长夏文化氛围,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群众文化内涵,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