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至日节的传统习俗

冬季至日不仅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它的节日习俗传承了近3000年,丰富的节日内涵经久不衰。下面我精心整理了冬季至日的五个传统习俗。让我们看一看。

1,扫墓?

古代的祭祀演变成了今天的扫墓。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如上海、苏杭,有在冬季至日扫墓的习俗。尤其是在死者三周年之内,他们基本上每年都会在清明节和冬季至日扫墓两次。三年后,你不会拘泥于正日,但三天就可以去拜了。

2.北方饺子和南方馄饨

一些北方地区,如北京和天津,有在冬天的至日晚上吃饺子的习俗,尤其是羊肉馅的饺子。相传是为了纪念河南名医张仲景。他在冬天的至日上开了一个药棚,把羊肉和药用面团包起来,做成耳形的“椒儿”,用来散寒,治疗冻坏的耳朵。民间有句谚语,“冬天的至日,你在饺子碗里胡作非为,没人管你冻耳朵。".

相比北方的饺子,南方更多的人吃馄饨,馄饨来源于饺子的祛寒热汤,寓意新年顺利圆满。另外,在冬季至日吃馄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品和南北朝时期的月牙形馄饨。

说到这里,你知道“馄饨”这个名字的由来吗?相传在吴越的春秋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有胃口。为了讨太子欢心,亲自到御厨为太子包了一道月牙形的点心。吴王吃了一口后,连叫“好吃”,然后一口气吃了一大碗。吃完后,他问石,“这是什么甜点?”。史心想:这位先生真是糊涂,随口答了一句“乱”。经过口口相传,“乱”演变成了“馄饨”。

3、冬天的至日是圆的,吃饺子。

在冬天的至日上吃饺子也叫“冬天的至日圆”,民间有“吃饺子老一岁”的说法。这种习俗在闽台、两广之间尤其如此。糯米粉加水揉成丸子,揉成实心或馅的丸子,放入水中煮熟,祭祀祖先。就像元宵一样,有祈求家人团聚幸福的意思。

相传,冬天的至日圈最初是闽南一位老母亲思念在异乡谋生的儿子,眼泪掉到碗里做的。后来大家也就习惯了。一些家庭,如果他们有亲戚在外面,应该在宴会前放一个冬季至日圈以示团聚。或者把饺子晒干,留着回家那天吃。

4、冬季酿造

在传统的姑苏家庭,冬天酿酒一定是冬季至日上不可或缺的东西。冬酿用糯米或黄米时,加桂花酿造。一打开,淡淡的桂花香味扑面而来,味道甜甜的。一般酒精度只有2度左右,老少皆宜。

前几年笔者去苏州玩,满街找桂花米酒。买回来以后,晚上躺在酒店的床上,一边看剧一边啜饮。我还记得一眨眼就喝了两瓶的事件。

5.九九消寒图

又称“画九”,是冬季至日后计算春季温暖日期的一幅画。明代《帝都风光略》载:“冬日至日上,画一枝梅花,八十瓣中一枝。一日染一瓣,九九花瓣出,则春深,说九九消寒。”《九九寒图》有三种图案,分别是字、圆、梅花。

“冬天的至日是新旧交替的时候。在古人的观念中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冬季至日节的许多信仰和仪式都来源于人们对这个季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