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年画惊艳了时光,一张木刻柔化了岁月。
我将为你打开凤翔木版年画的前世,讲述它的21代传人王艺璇的故事。
凤翔木版年画的前世
我们知道,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贴一个门神,在炉子上贴一个灶神,在粮仓上贴一个灶神,在窗户上贴窗花,在炕上贴各种各样的故事画。年画就是这样诞生的。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位于县城东部的南小李村是凤翔年画的中心。世代在这里务农的泰家,从明朝洪武年间就开始从事木版年画技艺,而来到这里的时候恰好是21代。
凤翔木版年画有什么特点?
凤翔木版年画生长在西北,具有浓郁的西北风味。特别是与中国四大年画相比,显得粗犷、粗糙(如门神画,人物头像比例往往占三分之一),色彩对比更为强烈,所散发出的浓郁乡土气息朴实无华,使其成为汉族民间年画的一个流派。
是怎么做出来的?
事实上,凤翔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每件作品都有几个颜色,雕了几个盘子,而且这些盘子只用的都是经过三年以上阴干切割的梨木。整个过程相当优雅。下面带你一步步了解一下。
打印时,一次只能打印一种颜色。我们先调色,把颜色均匀地刷在雕版上,然后印在宣纸上。
首先打印墨线稿,在纸上量好尺寸,定好位置,然后打印。墨线印完晾干后,再进行彩色印刷。每种颜色,包括墨线版,都要印两三遍才能完全上色,表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年画的效果。印刷时,一定要等一种颜色干了再印下一种颜色。
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幅印出来的作品都会有微妙的变化,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每一种颜料的用量和力度都会有一些偶然的效果,所以直到你举起年画的最后一刻,你都无法想象画的最终模样,这也是木版年画本身的魅力所在。
从灾难到恢复
凤翔木版年画在中国革命时期经历了一场浩劫。经过17次的抄家,几代人积攒的数百张年画几乎一张不剩。作为年画最重要的印刷工具,刻板印象的消失对年画的制作者来说是致命的。
革命后,为了保存年画,父亲邰利平立即开始恢复刻板印象。很多刻板印象消失了,怎么恢复?好在以前有些老套的年画,一部分被博物馆收藏,一部分被私人收藏家收藏。寻找这些线索,父亲无论何时发现,都一定会回到刻板印象。
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父亲工作了六七年,有时候一天连续工作21个小时。三年时间,他完成了170多套1000件旧定型,相当于两代人积累的定型量。“我三年干了两代人。”后来因为身体吃不消,就慢了下来。
如今,凤翔木版年画* * *复原了400多种造型各异、规格各异的作品,已经恢复到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包括门神画、家六神画、十美图、风俗画、传统戏曲画等多个门类。
新一代的传承
时代的发展似乎总是在挑战传统手工艺的生存。胶印年画的大规模生产一度淘汰了木版年画,于是父亲将目光投向了收藏市场,尝试用宣纸印刷,并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帮助下,重新设计了所有的年画,做出了精细加工、艺术化的精品年画,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虽然凤翔木版年画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我认为木版年画的传承还需要被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和收藏。所以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选择了Xi美术学院,和我父亲站在一起,延续我们家族的宝贵技艺。
民间工艺美术变化收藏
这几年,父亲带着凤翔木刻年画去很多不同的国家参加展览,年画走向世界,我们都很自豪。65438-0994年,父亲赴澳大利亚、香港举办“中国民间年画珍品收藏展”,年画被国内外156艺术院校、艺术单位收藏或收藏。1999年,父亲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赴巴黎参加“99巴黎-中国文化周”,展出、示范凤翔木版年画。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周围,有17幅印有凤翔木版年画的横幅,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象征性作品悬挂在大厅周围和中央。
凤翔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国外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在国内,我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爱上木版年画。
作为凤翔木版年画第21代的传承人,我肩负着更重要的责任。一边跟着父亲还原老年图片,一边还要传播。年画是伴随着上一代人成长起来的,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基本上不知道年画是什么,所以我希望年画能够回归生活,让更多的人知道年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