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古代春节的起源
一说:“腊祭”源于原始公社,《左传·Xi公五年》:“其安。”西晋杜预注:“腊月,岁末,祭神之名。”也就是说,耕种一年后,为了报答神灵的恩赐,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春节”。
二说:“年”意味着水果的丰收和谷物的成熟。在“2008年”庆祝丰收是尧舜时代的习俗。《桓公三年》:“五谷皆熟,故有一年。”最早的甲骨文,把“年”字写成“天”,写在“和”字下面两笔。整个字形像一根根很长的小米,用来表示五谷丰登。从这个角度来看,“年”是一种植物,是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古人把春节叫做元旦。
“春节”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春天的第一个开始称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天称为“春节”。
周朝时,天帝亲自带领三官九夫人到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到皇宫后,他会奖励他的大臣们,并对他们表示友好。宋代吴在梦中记载:“立春之日,宰臣之下,当入朝庆贺。”明清时期,春节文化更加繁荣:“士庶互庆”,称为“拜春”。
在春天开始的这一天,景和所有政府机关的官员都要穿上盛装,到离东郊东直门一里外的春天地里去迎接春天。这种“拜春”仪式类似于大年初一的“拜年”,也叫春节。
在中国古代,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被视为元旦,古籍和诗歌中提到的元旦或元日都是指农历正月初一。最著名的“一岁鞭炮响,春风送温暖进屠苏;千家万户每天总是以新桃换旧桃。“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元日》诗。
春节,也被称为元日、元旦、戊戌、陈元、元朔、年蛋、岁岁、年潮、新郑、首座、三元或年、新年,是夏季日历的第一天。在古代,新年最初被称为一年的开始。夏商周的时间不同:夏朝的开始在殷鉴月,即夏历的一月(与今天相同);商朝初,丑月在建,即夏历十二月;周朝的开始是在子建国的月份,也就是夏历的十一月。到汉武帝时,颁布了阳历,明确规定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开始,从此一直沿用到1911年前。
现代春节的起源
辛亥革命胜利后,为了“适应农时”“便于统计”,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使用夏历,机关、厂矿、学校、团体实行公历,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然而,大多数人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公历年”,仍然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
1912之后,中国人开始庆祝公历和夏历。作为夏历新年的春节,因为承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而备受关注。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采用公历纪元,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因为第一个农历月的第一天通常是在立春前后,所以第一个农历月的第一天被定为春节。
春节只是一年四季厚厚的日历中薄薄的一页,但在每一个中国人眼里,却是一种让人念念不忘的感情。家庭成员聚在一起庆祝新年的开始,并期待一个繁荣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