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和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就成了一种持续的节令传统。当今社会,清明节前后,人们仍有上坟祭祖的习俗:拔除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前焚香祈福,焚烧纸钱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表达对祖先的缅怀。
2.去郊游
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随便出门,清明节扫墓是难得的机会。因此,在清明节,女人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女人的清明年”。
3.插入柳树
清明节是柳树发芽,烟绿的时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们外出郊游时,顺手折下一些柳条树枝,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门楣和屋檐上。插柳习俗与避疫有关。
4.娱乐
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的习俗外,清明节还有大量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娱乐习惯,如钩挂、放风筝、荡秋千、射柳、蹴鞠(音:cùjū)等,这些都曾风靡一时,但如今已不多见。
5.牵引钩
“钩”是一个古老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现代的拔河运动。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为了进攻吴国,用拉钩运动来增强人民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为基础,两端分成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用力拉绳,鼓声和音乐一起响起。双方欢呼呐喊,好不热闹。
6.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古人认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风筝上写下或画下自己的病情,用细绳将风筝系在空中放飞,让它飞到天上,剪断缆绳,疾病灾难就会随着风筝飞走。后来,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郊游娱乐。
7.摇摆
斯温最初被称为钱球。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一个习俗。以树枝为框架,绑上丝带,再配上两根绳子和踏板的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还可以培养勇气。它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孩子们。
8.射柳树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据明代的记载,射柳是把鸽子放在一个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高地挂在柳树上,弯弓射葫芦,鸽子飞出来,以飞鸽的飞行高度来判断胜负。
9.蹴鞠
除了祭祖和扫墓,清明节还有各种户外活动,如远足、郊游、荡秋千等。在祭奠缅怀之悲的同时,也将赏春的气氛与欢乐融为一体。在这些活动中,“蹴鞠”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活动。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做的,里面塞满了羊毛。
10,斗鸡
在古代,斗鸡比赛盛行于清明,斗鸡始于清明,一直持续到夏季至日。中国最早的斗鸡记载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蔚然成风,不仅在民间,在帝王之间也是如此。比如唐玄宗最喜欢斗鸡。[6]五代女诗人华锐夫人有诗:“寒食清明小厅旁,彩楼双夹鸡场。内人皇族观明,先见十床红罗被。”皇宫里举办斗鸡比赛,用10的被子作为赌注,可见趣味性非常强。
11,蚕花节
蚕花节“蚕花节”是蚕乡特有的民俗文化。在过去的清明节期间,这项民俗活动在吴彤、乌镇、崇福、洲泉等地举行。其中,洲泉的Aśvaghoṣa庙和青石的双庙尤为壮观。Aśvaghoṣa寺,位于洲泉镇西部,在当地被称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动,有迎蚕神、摇快船、台阁闹事、拜香凳、打拳、打龙灯、抬杆、唱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