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这个浙江象山的民俗,到底想要什么?
那么,我们宁波人在清明节有什么样的习俗呢?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事实证明,除了扫墓祭祖,清明节其实内容丰富。
清明春耕
清明和谷雨是连在一起的,不要耽误浸种和耕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杏花村。”说到清明,人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一开始,清明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一个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今年的清明从4月4日开始,到4月19日结束。”宁波的民俗专家赵先生说。
清明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气晴朗,草木开始发芽。春天是犁地播种的最佳时节,农民们在田野里到处忙碌着。“这个时候,宁波的农民应该正忙着浸种、耕田、种树。”
关于清明节春耕的民间说法太多了,比如“清明三月早播种”“清明早,早稻一定好”“清明节和谷雨相连,不要耽误浸种犁田”。再比如“瓜要大,清明前种”“植树造林不如清明”。足以说明清明时期的农业生产是当年丰收的关键。
清明节祭祖
三月笋香,家家辩忙上坟。
宁波有句老话:“三月笋香,家家吵,忙着上坟。”宁波的习俗很重视祭祀,尤其是在坟前祭祖,做清明浓汤饭。甚至国内外的旅行者也会在清明节赶回老家祭祖。“一般来说,清明节祭祖有三种,包括墓祭、家祭和祠祭。”王石的赵先生告诉记者。
清明节期间,宁波人都要在家祭祀,俗称“清明汤饭”。之后,人们带着团子、麻饼、酒、食物等物品去给祖先扫墓。在农村的习俗中,在新死者的前三年,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会在清明节当天去上坟。
在旧社会,上坟的时令食物是青饼和捣碎的(黑米)饼,他们向祖先献祭。富人还雇佣小号手演奏。上坟时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用纸团插竹笋,以示后人对先人尽了孝心,同时也寓意先人保佑全家平安兴旺。祭祀结束后,当地农民会得到麻饼或饼,以照顾坟墓。因为大家都是自己拿的,所以互相竞争,也就是俗称的“抢麻”。
除了家族祭祀做清明汤饭和墓祭,部分汉族家庭还有庙会祭祀。祠堂祭祀一般在清明当天在自家祠堂举行。先在全村敲锣,动员孩子“拜乡绅”。祖先祭祖由族长主持。祖师敬酒太公太婆后,子孙跪拜祈福。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孝道。“白为先”、“父母不远行”的古训,说明传统孝文化早就把孝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清明节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往今来,宁波人都在祭奠祖先,祭奠亲人,表达孝心。
清明刘岱
清明穿柳,来生有叔。
宁波人也在清明节庆祝“刘岱”。柳要挂在门窗上,女人要在头发上戴上柳尖,小孩子要编上柳圈戴上。为什么要穿柳条?这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纪念介子推。春秋时期,介子推历尽艰辛,帮助晋国公子重耳隐居山林。重耳烧了山,逼他出来领赏。没想到介子推母子抱柳而死。当晋文公亲自带领他的大臣们爬山祭拜介休时,他发现那些年被烧毁的柳树竟然死而复生了。晋文公将眼前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当场折下几根柳枝戴在头上以示纪念。此后官民纷纷效仿,纷纷效仿。
第二个论点与黄巢起义有关。相传黄巢时期规定“清明为期,刘岱为号”。虽然起义失败了,但这一习俗流传了下来。
“如果说这两种说法在全国流行的话,那么第三种说法具有宁波的地方特色。”赵先生对说。
宁波有句话:“清明穿柳,下辈子有丈母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古代有一个年轻人。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天寒地冻,可是家里的柴火又烧光了。他不得不拿着斧子上山砍柴。走了很长一段路后,他看到一棵大柳树,它已经枯萎了,于是他拿起刀子把它砍倒了。然而,当这棵大柳树倒下时,一颗血淋淋的头颅也掉了下来。你仔细一看,原来是他叔叔!原来他叔叔是躲在这棵柳树的洞里躲避风雪,却被误杀了。青春心碎,却无可挽回。第二年,当枯萎的柳树发芽时,他穿上柳条哀悼他的叔叔。“清明穿柳,来生有叔。”这辈子没有叔叔,下辈子总该有吧!这句谚语也慢慢流传开来。
另外柳条生命力很强,插在土里是活的。清明节过后,人们会把柳条插在孩子头上,放到河边的田野里或房前屋后,以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清明节去春游
3月3日是清明节,祭祖踏青。
"现在的清明节实际上是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一个古老节日."中国传统文化专家、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吴认为,清明节是一个复合节日。
"宁波人吃青年团从寒食节."吴先生说,但现在,许多人只知道清明,但不知道寒食。在古代,寒食节是禁火禁冷食的,也叫“寒食节”、“禁烟节”。在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节逐渐并入清明。
清明节那天,除了扫墓,还有春游。“这吸收了上思节的内容。上巳节在古代是农历三月初三,主要习俗是登高,反映了人们在一个沉闷的冬天后迫切需要精神上的调整,也反映了中国人的人生观。”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美人乘凉”,可见这个节日是男女出游的日子,是我国早期的情人节和女儿节。“可以想象,中国古代的青年男女在正月十五的子夜相会,所以要见第二面。很有可能是清明前后恋人在野外遇到陌生人,春暖花开,颇有情意。”吴幽默地告诉记者。
"同样,东晋大书法家、民间史学家王羲之及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于三月三日在兰亭举行饮酒作诗活动。象山石浦还有‘三月三,踩沙滩’的习俗,应该都属于去沙滩的内容。”
吴先生从古籍中考证,旧时清明节有许多民俗活动,如射柳、蹴鞠、拔河、放风筝、荡秋千等。《象山县志》记载,清明时节儿童放风筝“使小儿张口解暑”,这意味着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运动,一种治疗。这足以说明这个节日是一个有特色的节日,既有悲伤的眼泪去扫墓的新坟,也有踏青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