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同时也是人们反思自身不足,修正自我,鞭策后人的节日。实现人生价值,传承老祖宗可以借鉴的品质,弘扬正能量。代代相传,每年的4月4日为清明修改日和维护家庭感情日。
在古代,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墓节、鬼节。它与7月15日的中秋节和10月1日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的“鬼节”。同时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节气。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说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皇帝和将军的“扫墓”仪式,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的固定习俗。本来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在唐代,扫墓的日子被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期是冬季至日后105天,清明节前后。因为两个日期相近,清明节和寒食合并为一天。
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非常重视墓葬。到了唐玄宗,我把寒食扫墓定为“五礼”之一。因此,每当清明节到来,“田野和道路上挤满了学者和妇女,肥皂商的仆人和乞丐都得到了父母的坟墓。”(柳宗元《与许敬昭书》)扫墓已成为重要的社会习俗。据汉代《颜延年传》记载,颜虽远在北京千里之外,其家人仍将在清明“归东海坟”。就中国人的祖先崇拜和血缘意识的发展和加强而言,晏延年的行为是合理的。所以古代未纳入规范的墓祭,也纳入五礼:“士家上坟,纳入五礼,是可取的,永远是套路。“有了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会盛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