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起源于何时?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农历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就设定了四个节气,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邓萍撰写的《太初历》正式在历中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每年的视运动,所以节气的日期在现行的公历中基本是固定的。上半年在6号和21,下半年在8号和23号,相差1 ~ 2天。节气的划分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于农历,但实际上是按照阳历来定义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等份。也就是说,黄道被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占黄道的15。因为太阳通过每个等分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所以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左右,下半年在8日、23日左右。而且有两个公式:上半年六二十一个,下半年八二十三个。古代节气叫“气”,每个月有两个气:前者叫“节气”,后者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月份分布如下表所示,这与农历闰月的安排密切相关。在农历中,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窦岗所指的地方和当时的自然气候、景观而命名的。所谓斗罡,就是北斗七星的魁星、恒星、宇星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动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它们所指的位置就是它们所代表的月份。比如正月为阴,勺黄昏指阴,半夜指阴,白天指阴;二月为基数,黄昏的北斗指基数,子夜的天平指基数,长官指白天的基数,其余月份依次类推。太阳从零度沿黄河经度运行15度的时间称为“一个节气”。它每年运行360度,* * *经历农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是说立春是立春的始国——立春,雨-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它是隐蔽的。蛰是指春雷的突然移动,唤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春分的意思是平分。春分意味着昼夜平分。清明——阳光明媚,郁郁葱葱。谷雨-雨制造了一百个山谷。有了充足及时的降雨,谷类作物可以茁壮成长。漫长的夏天-夏天的开始。有芒的作物,如芒种子和小麦,成熟。小满麦等夏粮开始饱满。夏天的至日——炎热的夏天来了。微暑——暑意热。小暑是指气候开始变热的时候。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立秋。夏日炎炎——place的意思是停下来藏起来。夏天是炎热夏日的结束。白露——天气转冷,露水凝结成白色。秋分-白天和夜晚平均分配。寒露——露水是冷的,会结冰。初霜——天气越来越冷,下霜了。立冬-立冬。小雪-开始下雪了。大雪——降雪量加大,地面可能有积雪。冬天的至日——寒冬来临,微寒——气候开始变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