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有哪些风俗习惯?

四岁时的甘肃风俗

1,腊八

腊月初八的“腊八节”。武威的习俗是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吃腊八粥。腊八晚上,也有以火为基础堆麦秸火的习俗。

2.除夕

俗称“年关”,腊月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当天下午,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然后贴春联、门神、半帘,挂黄钱、烧香祭祖、放鞭炮,以示辞旧迎新。晚上家家户户都吃绿粉炖菜,叫做“装仓”,寓意全家团圆,人长寿。全家老幼吃饱饭后,还要离开一些工厂,意思是“过上富裕的生活,有一年多。”那一夜,全家人完全不眠,称为“忍年”或“守年”。年轻学生给长辈磕头辞旧岁,长辈要给他们“压岁钱”,也叫“压岁钱”

3.上元节

正月十五是上元节,又叫元宵节(又称灯节)。据张韶梅《乾隆十四牛》记载,“五清心试治刘德集全志?《无为县志》载:“元宵节,四城竖方,挂灯笼,扮花鼓,踩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场面也很壮观。建国后,元宵节过得比以前好了。

节日前,企事业单位员工扎彩门,挂灯笼。有花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异彩纷呈。一些爱好者在灯里安装微型马达,这比一个灯笼要好。最引人注目的是10多米长的金龙灯笼。到了晚上,城里和郊区的居民蜂拥进城,人群拥挤不堪。武威习俗,看花灯时,一定要钻到龙灯下,祈求家庭平安幸福。又说龙是吉祥物,龙灯一钻,人丁兴旺。

农村的元宵节有一种独特的味道。灯笼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玉米芯做的火把灯,有山药鸡蛋和萝卜头做的灯笼。墙上,马厩下面,到处都是灯,灯火通明。据史料记载,武威灯会的盛况自唐代就有,在长安很有名。所以传说唐代道士、玄宗叶发山晚上在凉州灯会上流连忘返。武威灯会,无论新俗还是旧俗,都是3天,也就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4.2月2日

有一种说法是二月二日龙抬头。据旧书记载,是日本城乡居民用祭品祭土祈求丰年,家家户户炒豆子、麻籽吃,意思是杀跳蚤、杀虫。如今,拜土祈福的活动已不复存在,农村仍有炒麦豆的习俗。

5.中秋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秋节”。武威习俗,七月十五,上坟祭祖。一些人在他们的门前或街道的拐角处烧纸钱。在旧社会,这一天,城里有人把城隍庙的木主抬到夏天,为期三天,这被称为“城市蝗虫之旅”人们在宫殿里度过庙会,并登上舞台进行表演。当时宫殿就在现在的东角,这个地方叫何家院子。

6.冬季至日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天的至日是“九周年”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家家户户都要吃冬季至日餐。有的人吃汤面;有人用肉丁、面条丁、豆腐、粉条煮饭;也有人吃“杏皮坛鞑靼”,也叫“吹耳”;还有吃羊肉香米或肉末面的人有火,放火烧麦秸的习俗。

7.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送灶神。有一首民谣“腊月二十三,厨主上天”。晚上8点左右,每家每户提前准备了菜谱(在黄纸上写上家人的名字和出生年月)、cookcandy(麦牙糖和豆糖)、干cookfood(煎饼)和cookhorse(黄纸上印着马鞍的马),又准备了一盘碎麦秸,混上几颗豆子,都烧在灶神牌位前,寓意送灶神上天。

据民间传说,枣爷是一家之主。腊月二十三向天报到,腊月三十晚上回屋。祭灶是为了祈求枣爷“从天说好话,回宫求好运。”腊月二十三过后,就接近春节了。家家户户置办年货,做菜做菜,脱衣服,收拾屋子,准备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