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至日的传说是什么?
冬季至日是中国农历的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季的至日通常被称为“冬季节”、“龙至日节”和“亚洲新年”。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归观测太阳,确定了冬季至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一个,时间在公历65438+2月265438的0到23之间。
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冬季的至日,认为这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有一种说法是冬天的至日像一年一样大,并且有庆祝它的习俗。《韩曙》曰:“阳光照冬至日,君长,故贺。”人们认为冬季至日过后,白天变得越来越长,太阳升起,这是一个太阳周期的开始,也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应该庆祝。《晋书》记载:“魏、晋之冬至日,万国百姓家贺...它的外观不如郑丹。”解释古代对冬季至日的重视。
冬季至日节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一直流传至今。鲁甚至说,冬天的至日有一年那么大。这表明古人非常重视冬季至日。人们认为冬季至日是阴阳的自然转化,是上天给予的祝福。在汉代,冬天的至日是“冬节”,政府举行一个叫做“贺冬”的祝贺仪式,这是一个例行的节日。《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日前后,君子居安思危,不肯听政,择吉日而后省事。”所以这一天,朝廷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关闭,出差歇业,亲朋好友互相送饭,互相拜访,开开心心过一个“安静”的节日。
在唐宋时期,冬天的至日是祭祖的日子。这一天,皇帝到郊外举行祭天仪式。在这一天,人们必须祭拜他们的父母。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庆祝冬季至日。古人认为冬天的至日是阴阳交替的日子。过了这一天,阴渐渐消了,阳渐渐长了。冬天的至日,皇帝去天坛祭天,第二天在太和殿受到文武官员的迎接。
首先,吃饺子。
俗话说,“十月一日,冬天的至日来了,家家户户都吃饺子。”可见,在冬天的至日吃饺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习俗。“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知府。辞去职务回到家乡后,他看到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很多人耳朵都冻僵了。于是,他命令弟子们支起炉子,把羊肉和祛寒的草药放在锅里煮,然后拿出来切碎,用面包做成耳朵状的“迷人耳朵”,煮好后送给前来求药的人。吃了之后,人全身都是暖的,耳朵是热的,冻伤的耳朵也治好了。后人学着“焦耳”的样子,把它包起来做成食物,所以叫“饺子”。
二、99消寒。
立冬后的第二天,至日开始数九,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立冬数九”。算9天就是19,算9天就是29,以此类推。数“99”就是“99”的结尾。“九朵花开”,那就温暖了。进入第九年后,文人搞所谓的降寒活动,选一个“初九”日,逢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桌上九菜九碗,完桌者用“九花”席,以得第九年降寒之意。
第三,祭天祭祖。
许多地区都有在冬季至日祭天祭祖的习俗,还有一些地方在冬季至日庆祝这个节日。每家每户都提供家谱、祖先雕像、牌位等。在家里的上层大厅,放置一个祭坛,设置香炉,供品等。一些地方在祭祖的同时,还会祭神、土地神,祭拜神灵,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