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指的是哪个节气?

中国古代把太阳最长的影子定义为“至日”(又名长至日、长至日、冬至日),最短的影子定义为“短至日”(又名短至日、夏至日)。夏季昼夜长短相等时,定义为“春分”和“秋分”。商朝只有四个节气,周朝有八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邓撰写的《太初历》正式确定了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并确定了它们的天文位置。邓萍出生在汉初。他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官员。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阴历和阳历。他们只知道中国用农历,西方用公历。农历是根据月亮的相来定义的,即以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为一个月,再将12个月(闰年13)拼成一年。农历的特点是月亮,所以有15个满月。相反,年是没有意义的(不是文化),而是月的集合。公历是根据季节来定义的,即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然后将一年分成大约12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月。

公历的特点是有年的含义,所以每个时期的季节都差不多。相反,月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年的平均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天文与人文相统一的传统历法现象,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天文历法、自然物候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形成的文化时间尺度。节气是气候变化的关键。从遥远的天体运行到临近的生活劳动,每一个节气都是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对生活的理解。大致可以判断,夏商时期有24个节气。第一个节气是春分和秋分,冬天是至日,夏天是至日。从西周到春秋,四时形成了八个节气(包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最后从战国到西汉定型,成为类似于现在版本的二十四节气。165438+10月30日,中国24个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汉族劳动人民就有了“至日的南北”的概念。然后,人们利用月初和月中的日月关系、天气、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将一年分为24等份。并给每个等分取了一个专有名词,就是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