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晴天多雨的春天一过,初夏就来了,但很快,天空就乌云密布,阴雨绵绵,有时还会下起一阵阵的大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来了。
梅雨是指6月中旬至7月中旬初夏的一段持续阴雨天气,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指宜昌以东28-34° N的范围,或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的狭窄区域。
“梅雨”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最初,它起源于中国的一个气象术语。在古代,梅雨通常被称为黄梅雨。早在汉代,就有许多关于黄梅雨的谚语。到了晋代,已经有了“夏雨至日,名唤黄梅雨”的记载;自唐宋以来,就有许多关于梅雨的有趣描述。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有一首关于梅雨的诗:“石梅迎梅雨,茫茫时已是晚春,我深愁猿夜,梦已晨尽。海雾连南极,姜云暗北津,素衣今,不为帝都之尘”。其中,“石梅迎雨”是指当李子成熟时,在夏季至日后的三点钟迎接雨水。目前气象上的梅雨是指从初夏过渡到盛夏的一种降雨天气。
何柱在宋代曾被称为“何梅子”,据说是因为他在《玉案》一词中写下了这样一句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梅子雨黄。”宋代陈在《更诗话》中也写道:“江南五月梅花熟,雨连十日,谓之”。明代许在《唐玉芝谈惠》中写道:“芒后立梅花,芒后断梅花。”历史上的“黄梅雨”通常指“梅”节的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习惯以“芒种”的节气为五月节,恰逢梅子成熟的季节,所以又叫“黄梅”。
另外,由于这一时期空气湿度大,一切都容易受潮发霉,所以人们给梅雨起了个别名,叫“霉雨”。明代谢在航《五杂火把》?《天补一号》描述:“江南每年三四月,下苦雨,万物发霉,俗称梅雨,梅青黄时盖。从徐淮到北方,春夏经常干旱。到了六七月之交,雨下得很大,东西都发霉了。”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地指出:“梅雨或霉雨,到了衣服和东西上,都产生黑霉。”。
可见“梅雨”或“霉雨”的称谓由来已久,在中国开始流传,至少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