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清明节当天的活动时,可以整合哪些领域?
千百年来,人们在这个节气里进行着“以礼祭祀”的追思活动,向逝去的亲人、祖先庄严地送去思念和敬意。这种代代相传的神圣的生命交换仪式,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新的有机构成。此外,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合法化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活动背景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踏青、亲近自然、鞭策新生的春季仪式。也是中华儿女认祖归宗的重要节日。它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民俗活动丰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重视。而且也是维系海内外华人思想感情的文化纽带,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知识竞赛,让学生对清明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有更具体、详细的了解。
2、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和文章知道爱父母。通过视频、朗诵等活动,我们知道我们的爱情更远大,要好好学习,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学会努力学习,爱父母,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社会。
活动时间:2008年4月1
课前准备
1.清明节相关的知识,图片,歌曲,小品,故事。
2.清明节和父母去纪念亲人,写下自己的感受。
3.视频剪辑:解放战争
和同学一起看关于解放战争的电视剧。
4.小调查:家乡清明节。
活动过程
(1)了解清明节
1.介绍和欣赏清明上河图,了解清明节。
清明节简介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和物候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来安排农业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清明风将至。”据《百岁问》“此时万物生长干净明亮。所以叫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种树,不如清明”的农业谚语。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但是,清明作为一个节日,不同于纯节气。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和季节顺序的象征,而节日则包含一定的习俗和活动,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扫墓的节日。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大多数汉族人和一些少数民族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带着食物、酒、水果、纸钱等物品到墓地,给亲人的坟墓献上食物,然后将纸钱焚烧,为坟墓培植新土,折几根绿树枝插在坟前,然后磕头拜拜,最后吃喝完毕,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杏花村。”写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根据阳历,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葱茏的季节,也是人们春游(古称踏青)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祖和悼念亲人的习俗仍然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死。问当地人哪里买酒省心?牧童指着杏花村。”说到清明,人们自然会想到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一开始,清明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风和日丽,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节。农民们在田野里到处忙碌着。民间有句话叫“清明谷雨相连,不必延浸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