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素养2第二册“传统节日”教案范本。
教学目标:
1,认识14“传、通”等新单词,会写“铁、结”等9个新单词,会写“节日、春节、元宵、清明节、祖先、端午节、中秋节、满月、眨眼、合家团圆、热闹”等单词。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丐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3.通过春节等节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5.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与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时数:2小时。
第一类
教学目标:
1,认识14“传、通”等新单词,会写“铁、结”等9个新单词,会写“节日、春节、元宵、清明节、祖先、端午节、中秋节、满月、眨眼、合家团圆、热闹”等单词。
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丐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教学过程:
首先,听关键词,猜节日。
1,对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节日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节日的关键词,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节日,什么时候庆祝。
放鞭炮,收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4月3日-5日,清明节)
吃粽子和赛龙舟(端午节的第五个月的第五天)
吃月饼,赏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老师:像这样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在中国叫传统节日。
板书:传统节日
老师: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荧幕上的四大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什么时候过的?
教师:学生回答后,展示其余的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中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是的,中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根据农历来庆祝的。只有清明节是按照阳历来庆祝的,阳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过《清明》这首诗。
第二,第一遍读课文,认识生词。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生词。
(2)圈出不认识的生词。
(3)把课文读好,不要重读,不要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章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己读课文。
3.关于自学的报告。
(1)同桌读生词,检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熟悉的词语,注重引导。
(3)引导识字:
经线:传球,划船,欣赏
后鼻韵:团结、弄、堂、郎、饼、赏
乞讨:和哪个词差不多?它能组合什么词?
4.坐火车读生词。
第三,把生词送入课文,第一次认识课文。
1,学生一起读课文,注意生词。
2.老师和学生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3.两人一组读课文。
4.男孩和女孩两人一组读课文。
5.找出文章中提到的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丐节,中秋节,重阳节。
第四,指导新词的写作。
1,观察生词,看看哪些生词书写有问题,给你提示。
2、重点引导:贴、街、转、闹。
(1)街道字有左、中、右,书写时要注意结构。
(2)贴纸侧面最后一笔是点。
(3)单词转换的最后一点也是难点。
(4)嘈杂是一个半封闭的结构,里面有“城”字。
第五,作业。
1,抄生词。
2.熟悉课文。
第二节课
教学目标:
1,读背课文。通过春节等节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与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过程:
先说说春节,介绍新课。
1.在众多传统节日中,哪一个最隆重,最喜庆?
2.春节的浓浓年味依然让我们记忆犹新。你能告诉我们春节的主要活动吗?
3.文章中介绍了春节期间的哪些活动?我们一起来读吧。
第二,学习课文,了解各种传统节日。
1.报告中提到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丐节、中秋节、重阳节)
2.勾掉各种节日的主要活动。
第三,读课文,学会报道。
1,懂春运。
(1)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2)观看春节的喜庆场面。
(3)春节期间还有什么活动?
吃年夜饭,贴祝福,给压岁钱,看春晚,贴春联,走亲戚。
(4)年终活动?
第一关:2008年的故事?谁来突破?
第二关:背一副春联或者一首春联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唱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问候语。
2.元宵节
(1)元宵节:看花灯
(2)说说花灯的热闹场面。
(3)体验“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
这是一句比喻的话,把人流比作潮水,表示大街小巷人多。
(4)引导朗读。
3.清明节
(1)清明节:扫墓。
(2)扫墓的习俗是为了祭奠死去的祖先。
(3)学生们去过墓地吗?主要准备什么?怎么会?
4.端午节
(1)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
(2)观看龙舟比赛。
(3)引导阅读,读出喜庆的调子。
5.乔乔节
(1)讲述了牛郎织女相遇的故事。
(2)引导朗读。
6.中秋节
(1)你在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2)吃月饼,赏月,庆中秋。
7.重阳节
(1)解释重阳节的习俗。
(2)教育学生尊重长辈。
第四,再读课文,感受传统文化。
1,同学一起读。
2.老师和学生互相阅读。
3.男孩和女孩互相阅读。
第五,拓展延伸。
1.告诉我其他的传统节日。
2.这些节日的主要庆祝活动是什么?
3.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节日,哪些节日是分民族的?
第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知道许多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我希望学生们能珍惜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
七、作业。
1.读课文并背诵。
2.抄写你最喜欢的句子
偏激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
2.很显然,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节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传统节日的感情,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过程:
先听单词猜节日,引入新课。
1,对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节日吗?
2.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节日的关键词,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节日,什么时候庆祝。
放鞭炮,收红包(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清明节,公历4月3-5日)
吃粽子和赛龙舟,(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月(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老师总结:这些风俗习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在中国,我们称之为传统节日。
4.板书:传统节日
老师: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荧幕上的四大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什么时候过的?
教师:学生回答后,展示其余的传统节日。问:从日期中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是的,中国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根据农历来庆祝的。只有清明节是按照阳历来庆祝的,阳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唐朝,就有诗人写过《清明》这首诗。
第二,第一遍读课文,认识生词。
1,自读课文,自读要求:
(1)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生词。
(2)圈出不认识的生词。
(3)把课文读好,不要重读,不要漏字。
(4)用横线画出文章中提到的节日。
2.学生自己读课文。
3.关于自学的报告。
(1)同桌读生词,检查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
(2)交流不熟悉的词语,注重引导。
(3)引导识字:
经线:传球,划船,欣赏
后鼻韵:团结、弄、堂、郎、饼、赏
乞讨:和哪个词差不多?它能组合什么词?
4.坐火车读生词。
第三,把生词送入课文,第一遍读课文。
1,学生一起读课文,注意生词的发音。
2.老师和学生读课文,看谁读得更流利。
3.两人一组读课文。
4.男孩和女孩两人一组读课文。
5.找出文章中提到的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丐节,中秋节,重阳节。)
6.勾掉各种节日的主要活动。
第四,说说春节,介绍课文内容。
1.在众多传统节日中,哪一个最隆重,最喜庆?(春节)
2.春节的浓浓年味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这篇文章介绍了哪些风俗?
3.你能告诉我一些关于春节期间的习俗吗?
(贴窗花、放鞭炮、贴春联、贴福字、吃年夜饭、守岁、给压岁钱、看春晚、走亲戚等。)
4.年终活动
第一关:2008年的故事谁来突破?
第二关:背一副春联或者一首春联诗。
第三关:说出一首和春节有关的歌,唱一句。
第四关:设计一句春节问候语。
5.阅读课文,了解其他传统节日。
1,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
(1)元宵节:吃汤圆,看花灯。
(2)赏花灯的热闹场面。
(3)体验“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表示大街小巷人多。)
(4)引导朗读。
2.了解清明节。(时间是公历4月3-5日)
(1)清明节:祭祀扫墓。
(2)扫墓的习俗是为了祭奠死去的祖先。
(3)学生们去过墓地吗?主要准备什么?怎么会?
3.了解端午节。(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
(1)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
(2)观看龙舟比赛的热闹场面。
(3)引导朗读课文中的句子,读出喜庆的语气。
4.了解乞讨节。(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中国的情人节。)
(1)讲述了牛郎织女相遇的故事。
(2)引导阅读文中的句子。
5.了解中秋节。(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
(1)吃月饼,赏月,庆中秋。
(2)让学生试着说出有关中秋节的古诗。(宋代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何时有明月)
(3)你们家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6.了解重阳节。(时间是农历九月初九。)
(1)解释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望远,插茱萸,赏菊,饮菊花酒。
(2)让学生试着说出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祭思山东兄弟》)
(3)教育学生学会孝敬亲人,尊重长辈。
再读课文,感受传统节日。
1,同学一起读。2.老师和学生互相阅读。3.男孩和女孩互相阅读。
八、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2.这些节日的主要庆祝活动是什么?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知道许多传统节日,这是我们的历史财富。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的财富,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X.布置作业。
1.读课文并背诵。
2.抄你喜欢的句子。
提索
知识和技能
1.引导学生认识“传”、“通”等11个词,“铁”、“结”等9个词。课后能听写六个单词。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读儿歌。
过程和方法
仔细观察图片,可以把图片上描绘的东西和你所学的联系起来,有了图片就能理解单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俗。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新单词,能按照笔画顺序正确写出田字格9个新单词,按照单词的结构正确对称地写出。
教学困难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第一类
激发兴趣,引入新的课程: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孩子们想知道吗?识字1。板书:识字1(同时阅读)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二)对文本的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并正确读出发音。
2.通过名字来阅读和评价。
3.自由朗读课文,在本课生词下面画线,按名称朗读,并一起朗读。
4.认识新单词并正确发音。
5.填空:这节课讲了_ _ _ _ _ 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6.拍拍手,一起读儿歌。
(3)记忆生词,指导写作。
1.记忆新单词:
(1)(课件演示)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坚守街头,扫船,变成热闹的一群。
(2)认生词,尤其是童谣里的,自己读生词。
(3)坐火车读,一起读。
(4)发音,引导:“舟、转、热”是吐舌音,“扫”是平舌音,“团”是鼻音。
(5)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记住它们吗?
加一个就能记住。比如“扫”是“伊+巴”,“转”是“车+特产”,“团”是“口+才”,“热”是“行政+集市”,“闹”是“门+市”,“街”。
你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记忆它们:例如,“stick”是“stand”而不是“stand”和“shell”
你也可以通过猜谜语来记住它们:“单鑫电白头”是“船”,“出事了”是“艾”。
2.指导写作:
(1)(课件展示生词田字格课件)
坚守街头,扫船。爱转团热闹。
学生看笔顺图指导生词的笔顺,老师指出笔画多的单词。
(2)看生词的笔顺表,记住生词的笔顺。
(3)老师讲解笔画名称和顺序,展开单词。
(4)写一个田字格的模型,解释每个笔画的位置。学生根据笔画的顺序谈论笔画的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在引导。
“街”中间“鬼”的最后一笔是提笔;
“转”的第七笔是“撇”。从上面的笔画写下来。
“吵”就是“城”字。
另外,“贴扫”的左右结构是左窄右宽。
(6)老教师写新字,学生涂红色。仔细观察新单词在田字格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词写得漂亮呢?
(7)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评论其优缺点。
(五)适时培训,课时标准:
1.同学们,看了儿歌,你们知道了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请在拼音的帮助下再读一遍这些单词,并进行比较,看谁能正确发音。
(课件演示:带拼音的单词):
楚汉相争
传统元宵节充满了乞讨技巧。
尼龙族
牛郎月饼赏菊巷
2.刚才,在拼音的帮助下,每个人都能够正确地发音。现在,老师已经把他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
(课件演示:不带拼音的单词)
传统元宵节充满了乞讨技巧。
牛郎月饼赏菊巷
3.同桌互读,一起读火车。
第二节课
(一)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继续了解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2)看图读韵。
1.观察书中的图片,看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传统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什么。
2.韵文自由朗读,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发音。
(C)合作和分享、反馈和启发
1.放第一张图,观察讲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活动?他们在做什么?
(贴春联,放鞭炮)
(2)春节后人们做什么?【新年快乐,吃饺子】
2.展示第二张图,观察讲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元宵节)
这个节日人们在做什么?(看灯笼)
还有哪些主要的民俗活动?(吃元宵,放烟花,孩子挑灯笼)
3.展示第三张图,观察讲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人们习惯在这一天扫墓。
(3)清明节当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奠革命先烈,这就是扫墓。
(4)除此之外,清明节前后去郊外散步,叫郊游。
4.展示第四张图,观察讲话。
(1)人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镜头显示:龙舟赛,端午节】老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除了赛龙舟,人们还喜欢吃什么?(吃粽子)
5.展示第五张图,观察讲话。
(1)人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镜头显示:乔奇七七]老师介绍“七七”,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2)老师介绍“乞巧”:汉族七岁的习俗,在农历七月的夜晚(或农历六月的夜晚),穿着新衣服的女孩在院子里向织女乞巧,称为“乞巧”。讨小聪明的方式大多是女孩子想尽办法做一些小物品,放一些瓜果来讨小聪明:讨小聪明的方式在不同地方的汉人中是不一样的,各有所趣。到了现代,穿针引线、蒸馒头、烙巧果、生巧芽,以及面塑、剪纸、彩绣制成的装饰品,也是乞巧习俗的延伸。
6.展示第六张图,观察讲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老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赏月吃月饼】
(3)学生看到图片上的人都在一起,称为“团圆”【相机显示字卡:团圆】。
7.展示第七张图,观察讲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你知道吗?(重阳节)
(2)教师介绍“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为“重阳节”。人们有在那一天爬山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登山节”。还有重阳节、山茱萸、菊花节等说法。因为九月初九“九九”的谐音是“长久”,有长久的含义,所以这一天往往要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
2012年2月28日12法律明确,农历九月初九是老人节。
(4)总结、推广、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传统节日大家都很熟悉,中国也有很多传统节日。如果想了解更多的节日,也可以找相关信息。
第三,整体感知
(一)分层解释
1句介绍春节及主要民俗活动。
第二句介绍了元宵节和主要的民俗活动。
第三句介绍了清明节及其主要的民俗活动。
第四句介绍了端午节和主要的民间活动。
第五句介绍了7月7日和主要的民俗活动。
第六句介绍了中秋节和主要的民俗活动。
第七句介绍了重阳节和主要的民俗活动。
第八句介绍春节团圆的场景。
板书设计
扫盲2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
重阳节↓
↑
中秋节/七月七日/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