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信息
元旦据说始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中:“追帝以正月为元,实际上与元旦的春天重合。”
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史家萧子云在《结雅》诗中记载“四季元旦,早春长命”。宋代吴的《梦》说:“正月初一,谓之元旦,风俗谓之元旦。一岁节,这是第一个。”记录。
汉代称之为崔元《三子铭》中的,晋代喻释《杨杜赋》中的,北齐《帝夏赋》中的,以及——施立《退元观军斗归营》诗中的元朔。
中国的元旦总是指夏历(农历和阴历)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之前也是很不一致的。所以历代的元旦并不一致。孟西月(1月)是夏朝夏历的第一个月,商朝阴历的第十二个月(12月)和周历的冬季月(11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
从汉武帝开始规定孟席月(一月)为正月,孟席月(夏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省长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65438+10月1称为“春节”,把公历的65438+10月1称为“元旦”,但当时没有正式公布。
为了“遵循农时,所以遵循西历,所以做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的是1912),并规定公历65438+10月1称为“元旦”,但不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还决定采用世界历法,即阳历。元旦是指一年中第一年的第一天。[1]
为了区分两个新年,并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正好在农历新年前后,故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将公历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列为法定假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传说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尧舜盛世时期,尧帝在位时,勤政为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但由于儿子无能,他没有把“皇帝”的宝座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将来一定要传皇位,我死了你就放心了。”后来,舜把皇位传给了禹,禹在治理洪水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禹还热爱人民,像舜一样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深受人民爱戴。后来,尧死后,人们把祭祀天地和始皇帝尧的日子作为一年的开始,把正月初一叫做“元旦”或“郑源”,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在元旦这天,历代皇帝都要举行庆祝和祭祀祈福的仪式,比如向神和祖先献祭,在门上写对联,写祝福和舞龙灯。人们也逐渐形成了祭佛、祭祖、贴对联、放鞭炮、过年、吃团圆饭、无数“社火”等娱乐庆祝活动。晋代诗人蓝鑫曾有诗《郑源》:“郑源开令节,嘉庆生于此。仙玩千年,小大同乐。”描述元旦的庆祝活动
现代中国的元旦被中国政府列为法定假日,成为国定假日。通常休息一天。在现代中国,元旦的庆祝远不如春节重要。一般机关、企业都会举行年终集体庆典,民间活动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