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笔——梁衡作品简介
梁衡作为中国知名作家,他最重要、最突出的影响之一,就是多年来,他的作品被选入大学、中小学教材的数量最多,受众非常广泛。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的60多部作品被选入各地中小学课本和教材。比如晋祠,夏日情怀,百年美人,拍遍栏杆等等。,为师生所熟悉,具有广泛而长远的影响。他当之无愧地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总顾问。
新闻行业的著名作家和作家队伍中的著名记者是梁衡独特的名片。
梁衡的创作道路和他的职业生涯相辅相成。从65438到0978,成为光明日报的一名基层记者。两年后,他以一个农民养猪能手的故事获得了全国好新闻奖。后以报告文学《路该这样走》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就在他在新闻行业频频获奖的时候,他在《光明日报》1982发表的散文《晋祠》更是引人注目,好评如潮。《晋祠》在出版的当年就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至今已使用了36年。2019年5月,太原市文物局在晋祠公园门口正式为晋祠刻石立碑,堪称经典,经久不衰。
梁衡的创作起点高,成名快,引人注目。这是他准备多年的厚发。他对文学与生俱来的热爱和天赋,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和思考,扎实顽强的探索和实践,使他在写作领域独占鳌头。从此,他跨越了人生的地平线,踏上了事业的起跑线,不懈努力,一路顺风顺水。
丰富的散文创作成就是梁衡成名和事业的基石,也是他创作的中心。纵观其散文作品,可以梳理出梁衡散文作品在几个不同创作阶段各具特色和成就的三大部分。也可以说是他的三个创意园,百花齐放,收获颇丰。
20世纪80年代初,梁衡以山水散文的创作进入文坛。他注重文字的锤炼和意境的呈现,力求在落笔处达到一种精妙的写法。他能背会背,能描写形象,能如画,使他笔下的山水有节奏感,草木有灵性。多年的实践,精湛的用笔功夫,扎实的文学修养,成就了他的追求。他的山水散文和许多其他文章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这些都是独特的美丽和简洁的文笔,简单和优雅的风格。1986年,梁衡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夏感与秋思》,这是他在这一创作阶段的作品集。其中《晋祠》、《夏日情怀》、《壶口瀑布》、《西北三青》至今仍被许多读者视为佳作和散文,流传甚广,备受推崇。
为自己的作品树立一个新的高起点,是梁衡不断的追求。80年代后期,他提出了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其中,哲理之美是他对散文创作更高层次的感悟和要求。“哲理美”强调作者对所描写的景物或事物的深刻思考和新颖洞察,是提升一篇文章思想深度和内容厚度的关键点。
翻阅梁衡厚厚的文集里的名作,我们可以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描写、意境、哲理的综合之美,已经成为根植于他作品中的一种特色和标识。他的文章总是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
《母石》《武侯祠:1700年禅定》《石中有飞鹰》《武当山,人神共卓越》...读完之后,让人久久沉浸在人性和哲学的美好之中。甚至还有《平凉赋》、《广安保定的真相》、《天星桥,桥外有个美丽的地方》...镌刻在碑上,言简意赅,内涵深刻,历久弥新。好文如潮,五彩缤纷,无穷无尽。正是因为梁衡文章的努力和坚持,每一次出手都会没事,才形成了对梁衡散文的* * *认识和定义——美国散文。美国文学虽然没有标准的定义,但总能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灵魂的震动,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爱与美。
2016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梁衡散文集《乡愁在哪里》《南坛春的故事》。山川的纯美,乡愁的悲美,人性的善美,在他的作品中,犹如暖泉,直抵人心。一时间,谈乡愁、记乡愁、唱乡愁成了热门话题。2065438+2008年6月,人民日报庆祝七十周年,特推出《七十周年文选》,其中有三篇文章是梁衡一个人选的。在散文集中,《乡愁在哪里》以无可置疑的美在其中脱颖而出。
美国散文是梁衡散文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容量大,范围广,生态恒定。到目前为止,他的每一部新作,他肯定都会属于这一类。可以说,优美的散文是梁衡几乎所有散文作品的统称,是其文章的独特亮点,是其散文创作中一座绚丽广阔的花园。
在他的创作哲学中,梁衡强调文章应该为美和思想而写。如果说他在美国的写作中是为了突出风景或事物的美而进行的苦心研究和精耕细作,那么从90年代中期踏入人物散文写作的新领域开始,他就注重挖掘文章的思想深度,真正为思考而实践文章。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和理解的加深,一种强大的思想能量和专业能力在梁衡心中日益丰富和充盈,它们汇成一股无形的巨大推动力,让他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树立起更高的标杆。
梁衡简介1996年,经过六年的准备,梁衡写完了瞿秋白的散文《找渡口,找渡口,找地方》。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内涵、惊人的勇气和充满感情的叙述,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几乎每一位读者。文章很快被选入中学课本,然后刻在一块巨石上,立在瞿秋白纪念馆前。20多年过去了,在碑文前,仍有无数人驻足...连历史都会在这里沉思。
1998年,梁衡的《周恩来》出版了。一时间,该文流传甚广,红遍大江南北,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和关注。无论是学界还是民众,都被这篇纪念总理的独特文章深深打动和感动。看完这篇文章,很多人都抑制不住自己的真情流露,泪流满面...总理的亲属激动地说,这是他们见过的写的关于总理的最真实、最深入、最深情的文章。写周总理的诗,可以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梁衡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来打磨和锻造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才华横溢、厚积薄发的著名作家,他常常花上几十年沉入历史的汪洋大海,苦心经营一篇文章。只有把别人没有写过的材料挖掘出来,提炼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由,他才能落笔。“语不惊人死不休,文章无新意。”这是他一贯的创作态度和自我要求。
2013年2月,《人民日报》整版刊登了梁衡的代表作《文章大家* * *》。这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 * *文章艺术评论,也是梁衡红色经典散文的代表作。文章内容丰富翔实,事例精彩生动,讲解浅显易懂,引人入胜。
梁衡在散文创作中一直主张写“大事、大情、大历”。当我们穿行在笔下那些政治伟人、历史名人的长篇故事和漫漫征途中,仿佛看到瞿秋白、、彭两个死人,居里夫人、辛弃疾、百年依然美丽的林则徐,还有那个罪孽深重的英雄,向我们走来。他们或驰骋在政治风云的疆域,或定格在历史的天空,却能以精神力量和人格光芒激励、启迪、指引我们。
这是梁衡个性散文的巨大成功和厚重价值。
在梁衡最重要的出版物中,有一本特别的书,即《数学、物理和化学的通俗罗曼史》脱颖而出。上世纪80年代末,他在一次采访中发现,很多学生害怕学习数学和物理,于是决定为他们写一本轻松的书。凭借多年的科教记者经验,他很快找到了一种别出心裁的形式,那就是用传统的逐章小说来展现课本中数理化知识背后的故事。先是尝试在某科普杂志上发表几篇文章,结果势头强劲,编辑部一直催稿。三年时间,他完成了三集近40万字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这套书由中国科学院院长* * *亲自作序,著名作家汪曾祺称之为“写数学和物理的浪漫,这是必须的”。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和喜爱,并很快获得了国家科普作品一等奖。它们不仅畅销大陆,而且在香港和台湾省也有销售。30年来,通俗的《数理化演义》再版30多次,发行量六七百万册,至今仍是梁衡作品中的畅销书。他形象地说,这本读本包裹着一层薄薄的文学糖衣和艰深的数理知识,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探索和开拓新的领域,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探索和实践,是梁衡独特的天赋和追求。65438-0987,离开记者行业,就职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后担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新闻一直是他的专业。梁衡新近出版的新闻四部曲《给记者的笔记》、《给法官的笔记》、《给主任的笔记》、《给总编辑的笔记》中,有新闻、时事通讯、评论、报告文学、杂文,也有严肃深刻的理论文章,是他一生新闻经验的结晶。他的真知灼见成为新闻领域的指导原则,许多名言在业内流传,有的作为行业标准挂在编辑部的墙上。
梁衡曾在文学理论上倡导“三层五法”、“大事大情大理”、“为美而写、为思而写”等创作理念。在新闻领域,他的“梁的新闻定义”、“报纸的四种属性”、“12新闻与文学的区别”、“新闻与政治的四点交汇”等理论,成为新闻界的理论结论。
梁衡的这些重要成就和业绩使他成为新闻界的名人,但他低调、冷静、冷漠。2018 12,他在“范景毅新闻奖”上的演讲,感动了所有听讲座的人,也让很多媒体人落泪。他说:“...每个名人的背后,都有一对隐形记者,他们都站在一个新闻组里...峰塔是一群英雄,不管画的是谁...新闻业是一个最强调责任、最吃苦、也最有风险的职业...是一个平时甘为孺子牛,国家有难时发怒的新闻工作者。”这是梁衡对记者和自己职业生涯的总结。
冬去夏来,秋来迎来了春天,大自然的循环周而复始。人生没有轮回,只有前行的路。退休之年,梁衡卸下了日常工作的重担,却承担了更重要的使命,开始了以“人文森林”和“人文古树”为主题的第三阶段散文创作。与生俱来,对大自然、山川树木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向往和亲近,根植于他生命的基因中。童年的记忆,是在山野村野郁郁葱葱的季节,在绿树掩映的浓荫里度过的快乐时光;青春的文学之路,他是从用笔记录山川间的行走开始的...西北三绿,看到绿就想起你,青山不老,白杨树下的身影...光看文章标题就知道,“绿”早已渗透渗透到他创作的背景色中,他和树木更多。
巨大的能量一定来自长期的积累,积累的能量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时机爆发。2012年,梁衡在一次会议上与国家林业局一位领导谈话时了解到,目前林业系统只对树木进行生物管理,而不管对树木的文化研究。带着对林木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和长期积累,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特别是长期隐藏在内心的“树情结”,梁衡毅然走上了创造人文森林文化、书写人文古树的开拓之路。
他用一句精辟的宣言陈述了人工林的价值:“在伐木工人眼里,一棵古树就是一堆木头的贮藏;在科学家眼里,一棵古树就是一个气象数据库;在游客眼里,一棵古树是一幅风景画;在我看来,一棵古树就是一本历史书”;他还以独特的视角和严格的标准对人文古树进行了定位:“入选的古树,纵向看必须是历史里程碑,横向看必须是局部坐标。”如此宏大的命题和严格的要求,对梁衡的创作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只能做到最好,不辜负自己的使命。从那时起,他致力于寻找、观察、参观和写作树木。
春华秋实,始终与努力相伴。人文林业和古树是梁衡开创的一个全新的学科和领域。没有直接的参考资料,也没有现成的专业资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他走遍全国,遍访千树,沉湎于史料的深海,专注于树木的信息,苦心思索案情,精心打磨文字。他几乎所有的思想和行动都被“树”占据了。
2018年8月,在上海盛大的新书发布会上,一本装帧精美的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立刻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带来的样书被抢走。不久后,它被商务印书馆列为年度十大最佳书籍之一。出版两个月后,这些书就销售一空,印刷一空。这本新书代表了梁衡散文创作的又一高峰,题材独特,内容丰富,视角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特别不一般的是,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结合了所写的树种,配有精美的图纸和专业的文字介绍。笔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在被生动的内容、精髓和精妙的文字描述所吸引的同时,也为其丰富、深入、特别专业的花木知识所深深折服。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成功地诠释和体现了人文森林和古树的创作理念,是一部将文学性与科学和人文知识完美结合的独特佳作。
打开书的扉页,会出现一张22棵古树的全国分布图。他们都有自己不平凡的历史。在沧桑和岁月的变迁中,他们亲身见证或经历的风风雨雨、大苦难、大悲欢,都深深地储存在他们的根和年轮里,成为记录历史的永恒记忆。当我们聆听《看花上的老银杏树》中三千年银杏树的长篇故事,细看《起死回生七里的树》中千年古槐树的硬疙瘩中暴露出来的往事...我们不禁深深叹服,这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竟然可以承载在一棵树上。《古树》真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
无论是《百年摇柳》中被“全球地震”撕裂劈裂的400年老柳,还是河南商丘白云寺院内废弃大铁锅中的百年槐树,都显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和生命的伟大力量。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地震灾难,移动了梁衡山的轮廓,移动了湖泊,却不能移动一棵柳树。被鸟咬过的种子在铁锅里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的绿色枝叶和铁锅环绕的粗壮根系,是大自然授予古树的绿色勋章,也是赋予它们的另一种人文意义。
有站在近代史里程碑的左,有眺望大海150年的申公容...他们都见证了载入史册的英雄往事,也向世人讲述了近百年来的荣辱兴衰...每一棵古老的人文树都是站在历史道路上的活坐标,它们是地球上唯一能与人类对话的生命。
读者可能更关注《树梢上的中国》的散文作品。当我们认真、深入地阅读梁衡的学术论文《重建人与森林的文化关系》时,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他创造人文林业、书写人文古树的深邃思考和崇高目标。他提出:“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动物,精神文化活动也会直接影响自然。所以,生态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文化存在。只有从文化的高度来观察和解释生态,从人与树、自然的文化关系来理解生态,才能有完整的生态观。作为一位有影响的文化学者,梁衡的新人文生态观将保护自然的理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寻找和谈论古代人文树木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人与树木的联系,增强人们对树木的关心和爱护。只有人们给予树木更好的生存空间和更繁荣的未来,人和树木才能更好地相互依存,这将是树木的幸运,也是人类的福祉。
四十多年前,他刚出道的时候,几乎一年到头都在路上。当记者马不停蹄地去基层跑新闻;步入创作后,写山水、写人、写事,哪种素材不是路上的偶遇?写人物传记的准备工作,多年来一直是多次实地考察...现在,他选择了走上一条更加崎岖和艰辛的路,无止境地寻找古老的文化之树...“在路上”已经成为梁衡工作和生活中的习惯和常态。是使命和命运伴随着他的喜怒哀乐和人生。他滔滔不绝的话语,从这支行走的笔里汩汩而出...
2018深秋,梁衡到云南宾川县寻找古文化树。没想到会看到300多年前徐霞客写下最后一篇游记的地方。当梁衡遇到这样一位仰慕已久的名人时,他的兴奋和激动是不言而喻的。他详细研究过徐霞客的生平资料、作品和日记,早就有了一种知音般的相互尊重和怜惜。于是一口气写出了《徐霞客的丛林》这篇散文。跟随梁衡的笔触,你可以领略到徐霞客为了考察和记录南北许多地区的山川、湖泊、海洋和地貌,是如何以超人的意志不知疲倦地行走、跋涉和攀登的...作者的笔下充满了对徐霞客性格和才华的由衷欣赏和向往...他的行走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线索”...
读着梁衡写的这些关于徐霞客的深情而感人的描述,我们清楚地感觉到作者实际上是在写自己。他们是不同时代肩负相同使命的使者。为了记录大自然的美丽,为了保护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他们走了一辈子的路去写作和创作,他们用同样的真诚在大地上书写着美丽和博爱。
在徐霞客的《丛林》中,梁衡把结局写得诗意而浪漫,寓意深刻:在他即将永远告别丛林,告别人世的时候,他把秃刷挥向山涧,他想听到生命的回声...笔端化为空谷幽兰,倚崖而立,千年来一直在幽幽绽放。人们称之为《徐霞客游记》。
在文章的最后,梁衡为徐霞客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说:“尘埃落定,文章就抛在脑后了。”
对于一个走了一辈子路,努力了一辈子的作家来说,足以告慰他的人生,告慰这个世界。
作为本文的结论,我们也把这首诗寄托在梁衡身上。
。
梁衡的作品已经出版了一百多种版本。这是一本部分出版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