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的清晰好段落。急!急!急!
清明起初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后来成为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据传说,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放途中,他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站不起来了。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吃的。每个人都很焦虑。我把大臣推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当重耳发现肉被介子割掉时,他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成为君主,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他即位后,文公一开始奖励了陪伴他流放的功臣,却忘了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劝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争功的人。他收拾行囊,悄悄去绵山隐居。
晋文公听了,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问介休,但介休已经离家去绵山了。绵山山高且险,树木茂密。很难找到两个人。有人提供了一个方案,从三面烧绵山,逼一个介子推出去。大火烧遍绵山,却不见介子推的踪影。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经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哭着说。下葬时,我在一个树洞里发现了一本血书,上面写着:“愿我的主人永远旗帜鲜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爬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他把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告诉世人,寒食节的后一天被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立冬至日后的第108天。这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的传统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受汉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有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同,但扫墓祭祖、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意为扫墓日,民国政府于1935年春分后15天定为国定假日,也称全国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